千里江風 作品

第 204 章 204(捉蟲)

 自顯慶年間洛陽被確立為東都開始,此地與長安之間的往來愈發頻頻,甚至先後迎來天子的數次擺駕,以及洛陽獻俘。

 蓬萊宮興建、天子搬遷入內後,洛陽的地位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影響,但這並不妨礙,洛陽依然是並立的兩京之一,也陸續以水陸轉運樞紐的重要作用為長安輸送糧草。

 更因皇后對洛陽多有優待政策的提出,讓這座東都以極快的速度恢復過來了往日的輝煌。

 但大概此前的種種變化,也比不上天子巡幸泰山途經洛陽之時的陣仗。

 自長安往洛陽的陸路沿途已耗費了一月有餘,可上有天子出巡,又有諸多外邦使者在側,這些護持儀仗的甲士又哪有人膽敢有半分懈怠,依然在以一派威風赫赫的姿態朝著洛陽宮方向行進。

 當他們抵達洛陽的時候,真有一番神兵開道的氣場,讓整座東都都陷入了沸騰。

 哪怕這支龐大的隊伍只會在此地休整數日,而後繼續東行,走完剩下的一半路程。

 武媚娘抬手掀開了車簾,就見七月依然有些耀眼的日光之中,洛陽百姓正在洛水河橋沿岸張望著這支行將跨橋入宮的隊伍,竟是讓人依稀想到了當年河前舉辦水陸法會時候的場面。

 只是今日的洛陽,與當年百廢待興的洛陽儼然已有了極大的不同。

 一想到此地的變化大半是因她當年的種種倡議而來,她在前來洛陽路上因教育太子而生出的鬱悶心情,就已在頃刻間煙消雲散。

 太子如何姑且不談,她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便已足夠感到驕傲。

 也或許還因為,恰在此時她看到了個最想見到的人,已出現在了視線之中。

 早一步抵達洛陽的李清月正率隊等待在宮門之前,在這緩緩前進的隊伍行將抵達的時候,她已當先一步抵達了帝后的車駕之前,朝著往外看來的母親回以一笑。

 武媚娘也不由多添了幾分喜色。

 有女如此,何必多求!

 ……

 “沿途暑熱猶盛,雖有簾蓋遮陰,也必定不太好受。”李清月隨同李治和武媚娘步入洛陽宮,說道,“但沿途所帶冰桶既然不多,抵達洛陽後也不能貪涼,所以我沒讓人將凌陰內的冰塊取出太多,以防這忽冷忽熱之下,又有不少人要生病。”

 “好在有孫神醫隨行,行路速度也不算太快,中暑之人不算太多。要不然還得自洛陽補充人手。不過,從洛陽到奉高沿途都已預備好了各處歇腳驛站,與崤函道上的情況不同。”

 “說起來,阿耶往後推遲了出行的時間倒也有好處,自七月往後天時沒這般酷烈,泰山封禪之時正值山東秋收,與敬告天地相應。”

 “還有還有……”

 李治笑著打斷了她的話:“阿菟,你是不是之前這半年裡在兗州一帶號令府兵慣了,怎麼現在也將我與你阿孃安排上了?”

 她這一番話是真能說。

 李清月卻振振有詞:“還不是都怪金法敏。要

 不是他非要來洛陽提前參拜大唐陛下,我也不必跟著往洛陽折返一趟,大可以等在泰山腳下。反正……隨行人手眾多,百官也都各司其職,總不會出什麼問題,我還能偷個懶呢。”

 “結果他可倒好,在阿耶抵達洛陽的時候差點跑得比我都快,還說什麼恭祝天皇天后聖安。”

 李清月眉頭一挑,告狀道:“阿耶,他太諂媚了,誰知道是不是在降低您的戒備之心,想要趁機謀求些什麼。那我只能表現得比他更好了。”

 李治掩唇輕咳了一聲:“你這說的是什麼話!有你這個熊津大都督在側,他就算是真想做些什麼我看也沒這個機會。至於他這個表現有無表演過重……我看得出來。”

 無論金法敏是因被大唐近年間的戰績所驚嚇,還是真想要做到臥薪嚐膽,故而在這泰山封禪的當口有今日表現,對李治來說都不是個壞事。

 在這樣一個被李清月稱為“諂媚”的表現面前,倘若說李治此前還對那封國書有些疑慮,現在都已盡數拋在了腦後。

 他有此等親赴洛陽相迎的表現,無異於是在進一步自降身價,也給其餘參與封禪的他國使者以一番參考的標準!

 還有那“天皇天后”之稱,今日為不少洛陽百姓以及隨行官員聽到,或許——

 真能在封禪歸來後促成這個稱呼。

 他的父親當年為諸蕃君長請為“天可汗”,他不便冒犯這個名號,倒是這“天皇”之稱,當真是氣勢雄渾,包攬四海,也合該落在李唐的君主身上。

 至於這與天皇並稱的“天后”……

 皇后既已擔負起泰山封禪亞獻的重任,也理應有此盛名傳世。

 更讓他倍覺欣慰的是,雖然太子在近日間的表現並不盡如人意,安定卻當真對得起她身上的高官厚爵、食邑兩千戶的待遇。

 她在洛陽宮中做出的種種安排還在其次,更要緊的是,隨後自洛陽再度啟程後沿途經行之地,所見的官道平順與百姓夾道,都有別於前一半路程上的山中道路坎坷。

 耳聞歡慶之聲,眼見繁盛之景,頭頂則已是漸入秋季的開闊明朗,李治甚至覺得自己身上的風疾症狀都被緩解了不少。

 當他在一個多月後抵達泰山腳下,邁步朝著奉高縣旁的行宮驛館走去之時,竟覺自有一番沉痾散去的精神抖擻。

 這樣的好徵兆在前,他便不必顧及其他了。

 倒是隨同他一併往前走去的武媚娘,留意到了有些人異常的表現。

 比如說,此前負責查驗兗州籌備情況的李敬玄。

 他在上書查驗結果的時候,隱約還能從語氣裡察覺出些對安定的控訴,可惜事實擺在眼前,也不容他昧著良心說瞎話。

 安定親自前往洛陽迎駕,又在隨後一月有著諸般用心表現,比起李敬玄這等並未真正為封禪助力之人,在陛下心中的地位不知高出多少。

 只要李敬玄不是個蠢貨,他就應該知道,現在他絕不能再對自己此前的想法舊事重提,除非他想做陛下敬告天地之前的

 祭品。

 在一眾為翹首以盼封禪到來的面容裡,他便怎麼看都有些面色難看。

 但那又如何?

 武媚娘心中暗忖,這些人阻攔不住她以“太后配享祭地,不當由臣子來辦”的理由奪下封禪亞獻的位置,也攔不住她與安定在這朝堂上繼續坐穩大權在握的位置!

 他們能做的,也不過是在人群之中目睹著這一幕罷了。

 那又何懼於此等跳樑小醜。

 不,何止是她這個皇后將會出任亞獻的位置。

 她的姨表姐、太宗皇帝的燕德妃、現越國太妃燕氏還會出任終獻,為這封禪之禮畫上一個終結。

 昭示著這個此前並無女子操持的封禪典禮,如今卻在她的手中迎來了無人能予以駁斥的轉變。

 另有一些表情奇異的,便是在隨駕的奉宸衛之外,圍觀的百姓之前站著的一批“精兵”。

 說他們是“精兵”,是因他們乍一眼看去,和這些身高體壯的奉宸衛相差無幾,甚至在五官面貌上還猶有過之,怎麼看都不是尋常的侍衛。

 但若再仔細看去,又會發覺這些人在手持兵刃的表現中並不像是真正的士卒,更像是家世優渥之人前來體驗生活的,實在是缺了幾分氣勢。

 隨著陛下朝著行宮落腳處而去,這些人個個挺直著胸膛,彷彿想將自己表現最為出眾的一面呈現在陛下的面前。

 可惜……這份賣弄似乎並未能夠迎來看客的賞識就是了。

 陛下已回行宮中休息去了。

 武媚娘低聲朝著一旁的桑寧交代:“你幫我去問問安定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