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開 作品

第245章 蘇軾回京

 福昌縣距離汴京上百里遠,蘇軾只是一個縣主薄,也輪不到他來汴京公幹才是。

 皇帝在某些情況下,需要一些特殊人才,就可以舉行制科,針對出題,只要是讀書人,有沒有功名都可以參加,算是對科舉的一種補充。

 制科在唐朝非常盛行,最開始是用來選拔非常之才。

 主薄雖然是縣令屬官,但也是官,又不是什麼小吏,縣令最多把他閒置,還沒有隨意換人權利。

 來到前廳,正在飲茶的蘇軾聽到腳步聲,起身看向走進來的李安,微笑道:“子謙,別來無恙?”

 “海相公給我來了封信,說明年有個制試考試,讓我準備一下。我想著反正和那縣令不對付,乾脆請辭,安心備考。吏部那邊過年前幾天才批下來,昨天才回的汴京。”蘇軾說道。

 但是到了宋朝,科舉盛行,制科舉辦的就非常少了。

 都說唐朝以後,世家消亡,其實不盡然。

 制科從自薦到需要公卿舉薦,其實就是皇權向官員妥協。

 公卿舉薦,沒私心的還好,有私心的只會舉薦自己的門生故吏。

 很多有真才實學的,卻沒有門路參加。

 海學士能舉薦蘇軾參加,足見對他的看重。

 只要能在制科中有個好的表現,最起碼能升個幾級。

 “哈哈,那以後咱們倒是可以經常見面交流了。”

 李安心裡忍不住有些酸,蘇軾若是老實當主薄,想升個幾級,怎麼也得數年甚至十年以上。

 一個制科,讓他少走了許多年的彎路。

 難怪都說朝中有人好做官。

 蘇軾笑道:“我這次來就是邀請你參加上元詩會的,這次詩會汴京許多大儒都會參加,海學士也會去,對你來說可是個機會。”

 李安聞言猶豫了一下,說道:“多謝子瞻兄好意,我如今就是個童生,才學有限,還是算了吧。”

 “子謙,你讓我說你什麼好。讀書人不愛虛名是好事,但是該展露才華的時候就該展露一下。你那警世四言,連官家都稱讚不已,命人立在國子監門口。然而如今伱在汴京的名聲,連我那弟弟都差遠了,你可知為何?”蘇軾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