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開 作品

第374章 最後一題

 若是官家出的題,那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李安思索了一下如今的局勢,覺得是主考官出題的可能性不大。 

 這次的主考官是大相公韓章,以如今的局勢,出這樣的題目,意義不大。 

 若是官家出的,答題的側重點要偏向皇帝獨斷,若是主考官出的,則偏向用人。 

 主考官出題,其實也有自己的政治主張。 

 李安沒有基於答題,而是思考這道題是誰出的,用意是什麼。 

 想要通過這次會試,來解開自己的心結,倒也有可能。 

 會試不好押題的地方就在這裡,不確定題目究竟是主考官出的還是官家出的。 

 這道題目不難理解,簡單來說就是專制的優劣。 

 其實在李安看來,這世上根本沒有什麼如果。 

 看著有些矛盾,其實並不矛盾。 

 一件事,在當時人看是以成敗而論,後人卻根據當時的情況和功過來論。 

 這一點在王安石的身上就有很好的體現。 

 王安石變法,被有心人利用,天下百姓並沒有得到好處,反而被剝削的更狠。 

 等他致仕回鄉,發現民間百姓都在罵他。 

 這也是後人對王安石貶褒不一的原因。 

 而且同樣一件事,由不同的人去做,產生的結果不同,得到的結果也不同。 

 歷史上隋煬帝幹過的事情,仔細對比一下,會發現,大多數李世民也做過。 

 但是兩人一個是千古一帝,一個有名的昏君。 

 所以光以如果假設來分析一件事,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不過在答題時肯定不能這麼去說。 

 要想成績好,既不能毫無新意,又要符合官家的心思。 

 若只是從當初的新政來看無疑是官家坑了范仲淹。 

 畢竟改革變法最開始是官家主動提出來的,范仲淹他們只是執行者。 

 結果官家把他們給賣了。 

 以當時的情況,哪怕扛不住壓力,加上新政弊端很多,需要叫停,也該保住范仲淹等人才是。 

 結果范仲淹等人都被貶了,雖說史書上說的是自請。 

 但是在李安看來,歷史並不是完全可信的。 

 像范仲淹那種人物,怎麼可能因為一次失敗,就心灰意冷的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