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蜉 作品

第473章 造紙印刷

    因為加大了訓練強度,受傷的人數有所增加,落下殘疾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造紙是一項技術活,這項工作中,把木頭搗成紙漿的活費時費力,所以劉協讓這些受傷的孩子都加到造紙中來。

    每天早晨,士兵們把通過一晚沉澱的紙漿表面的渾水舀走,留下池底的紙漿,然後在用石窩舂打紙漿,使紙漿更細。最後把舂打過的紙漿,用清水攪拌,加入石灰漂白。如此反覆,直到紙漿完全呈現出白色,才能進行下一步工作。

    第二步工作是漂去異味,不管是樹木,還是石灰,都帶著異味,所以第二步是漂去異味,免得製造出來的紙張帶著濃濃的石灰水的味道,或者是發酵的異物的味道。這個過程也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需要每天攪拌,沉澱,換水。

    第三步才是舀紙,舀紙是一個技術活,如果手用力不均勻,則舀出來的紙張一邊厚一邊薄,甚至有些中間會有洞,不過沒關係,失敗的紙張扔進池子,重新漂白就行。

    經過不斷的摸索,調整,劉協最後把紙張定位在二尺寬,三尺長,這樣舀出來的白紙才勉強達到劉協的要求。

    紙張均勻潤澤,潔白無瑕。如果加長一尺或者加寬一尺,那麼舀出來的紙張就會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影響使用。

    舀紙後是榨乾水分,用木板夾著紙張,放上石頭,紙張中的水分就慢慢的被壓榨出來。

    然後是曬紙,壓榨乾水分的紙張,要小心的揭起來,一張一張的掛在繩子上晾曬,這個過程最忌諱塵土和天氣。如果被塵土粘上,這張紙就徹底報廢,需要重新漂白。如果是天氣不好,掛久了的紙會發黴,產生黑點。不過劉協有辦法,因為晾曬紙張的房間就設在釀酒的房間旁邊,每天的溫度都比較高,紙張本來就薄,所以過不了兩天就曬乾了。

    曬乾的紙張需要切割,這個世界可沒有切紙刀,一切都要依靠人工剪裁,不過劉協很快就發現的新辦法。剛曬乾的紙張是三尺長二尺寬,還有毛邊。而漢朝的紙張習慣是二尺長一尺寬,甚至有些地方還用更小的紙張。

    裁剪這些紙張,劉協的辦法就是,用專制的銅板把十張或者跟多的紙張壓在一起,上面這一塊銅板長三尺寬二尺,壓上去後,四邊剛好有半寸的毛邊。用專門打造的極薄極鋒利的刀子,沿著銅板划動,毛邊就被切下來。

    然後需要多大的紙張,就用相同的銅板壓住紙張,用切紙刀切下來,多餘無用的部分,劉協讓工人扔進漂白池,重新漂白,工序簡單快捷。

    第一批紙張出來,已經是紙廠開工幾個月後,不過效果還是令劉協很是滿意,雖然花了不少力氣,但是得到的紙張卻是這個世界使用的蔡倫紙不可比擬的,色澤雪白,紙張緊緻,吸水性強,用於寫字畫畫,不會太浸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