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予漁 作品

第233章古訓去避來

    朱說點頭:“所以我才笑它沒有道理。‘去’指離開所在地到別處,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與‘來’相對,可在博浪亭這裡,何謂‘去’?何謂‘來’?往東是開封,往北是陽武,既可以說去開封,也可以說去陽武,方向卻是完全相反,究竟誰該避讓?”

    宋歸塵笑道:“這石堠上寫著‘東北至汴州三十里’,大約是亦汴州為準,應是外地人來開封,而本地人去開封。”

    “這就更沒道理了,若是如此,對於來者而言,目的地近在眼前,對於去者,則前路漫漫,為何去者反而要避讓?”

    見他們二人討論得激烈,杜青衫不由笑道:“去與來是個相對概念,參考之人選擇得不同,則去與來的目標也不同。譬如甲乙二人相對而行,於甲而言,他是去,乙是來,而對乙而言,他也是去,甲變成了來。如此解釋,大家都相互避讓,去避來,未嘗不是在提倡一種互相謙讓之風?”

    宋歸塵和朱說反覆品度杜青衫的話,雖然乍一聽感覺很有道理,但還是經不起推敲。

    若趕路之時都相互避讓,你讓我,我讓你,這路到底還走不走了?

    最後,宋歸塵搖頭失笑:“博浪沙聞名千古,風光無限,我們放著大好風景不賞,竟然圍著一塊裡碑,討論上頭的訓誡。”

    “小塵姑娘說得有理。”朱說也不再糾結石碑上的文字,問杜青衫道,“不知杜兄來汴京所為何事?”

    “杜某預備參加明年科舉考試,此番入京,為遊學而來。”

    聞言,朱說熱情的臉色冷了些許,似乎極其厭惡杜青衫這種汲汲功名之舉。

    也不怪他會如此。

    當今科考,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進行。鄉試即各地州郡舉辦的考試,旨在從本地戶籍考生中選拔出類拔萃者,推薦到中央參加禮部主辦的會試。

    也就是說,只有通過鄉試的學生,才有資格參加會試。

    杜青衫方才說預備參加明年的科考,顯然是沒能在自家本地參加鄉試取得解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