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四百八十六章 勝負由他

  朱祐樘道:“韃靼叩關而入,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如今其遭遇新敗,士氣必定低落,此時若邊軍各路人馬能齊心協力,必定能將韃靼人困於甕中,屆時……嗯。”

  皇帝差點脫口就把“石溝城”的戰略意義說出來,但跟之前花馬池的梗一樣,朱祐樘也知道能藏還是先藏藏。

  萬一韃靼人不往石溝城走呢?

  還是不要提前把話說滿了。

  這可讓在場等著聽細節的大臣著急,紛紛都在想,屆時到底會怎樣?陛下您倒是明說啊。

  張周道:“回陛下,於此時,應當嚴令三軍不得退讓,對於寸土必爭,若是有遇敵畏縮不前者,當以延誤戰機論,即便獲勝事後也當追究其責任。”

  “言之有理。”朱祐樘跟張周之間好似一唱一和般,配合默契道,“眼下韃靼已進入到關內,若於關乎百姓生死存亡之事上,仍有人罔顧戰情,陣前退縮,朕必定不能輕饒。”

  謝遷終於忍不住走出來道:“蔡國公,以你之意,是料定有人畏縮不前?”

  張周道:“在下沒有料定於誰,只是想把醜話說在前面。”

  謝遷眯眼道:“或者蔡國公認為誰有可能畏縮不前,只管在朝堂上點明。”

  就差說,你把保國公朱暉的名字說出來,我們也好知道你針對的是誰。

  張周好奇問道:“莫非謝閣老心中也有與我一樣的想法,認為有人會錯失戰機?要是謝閣老不介意的話,也可以把名字說出來,也好在朝堂上做一番參詳,或者可以趕緊提醒於他,也算是對其的一種敲打。”

  “呵呵。”謝遷用一種怪異笑容,搖搖頭,腳步都沒邁開。

  先前這番話,謝遷都沒走出臣班來說,等於是原地對張周的一種質疑。

  朱祐樘說和道:“朕理解諸位卿家的心思,若是真有人在遇敵時畏畏縮縮,導致戰局不利,朕一定要追究到底。諸位卿家,此番花馬池取勝,功雖在寧夏將士身上,但策劃之功,仍舊是秉寬。”

  終於說到重點了,在場大臣皆都屏氣凝神。

  皇帝又準備給張周升官了?升無可升了啊。

  張周道:“陛下,臣不敢居功,此戰乃是陛下英明決策的結果,臣只是提出韃靼犯境的設想,並點出西北防備的薄弱之處,誰知……韃靼人還真從花馬池來了。”

  妥妥的耀武揚威啊。

  隨便推算了一下,然後就中了?

  此時一旁的李榮道:“陛下,兩日之前,順天府周邊雹災的消息傳來,各地因為提前有所防備,此番雹災雖然洶湧,但地方上人畜基本無礙,這也全都仰仗了張部堂提前示警。張部堂既為軍政,又為民生,是乃大明的忠臣也。”

  劉健等人死瞪著李榮。

  好似在說,你個老閹人,你不知道伱這麼說話是不合規矩的?

  說事就說事,怎麼還非要加上你自己的主見,說他是什麼大明忠臣?難道除了他是忠臣,我們是什麼?

  可在朱祐樘聽了,這番話卻非常受用,這就是李榮跟別人的區別,在順著皇帝意思上,不管你加上怎樣的個人意見,皇帝都會覺得你“很還會辦事”,相反遇到一些皇帝不愛聽的,哪怕你只是稍微摻雜了一點意見,皇帝都會覺得你有僭越。

  朱祐樘點頭道:“有功,是要賞賜。”

  隨即朱祐樘環視在場大臣一圈,道:“不過如今言賞,還早了一些,要等西北戰事平息之後再詳細論定。秉寬啊,最近你要多費心了,雖然從京師到寧夏千里迢迢,消息傳遞不便,但以你料事如神的本事,很多事都可以提前預警,朝廷要仰仗你啊。”

  張周趕緊道:“陛下,臣何德何能,不敢居此重任。”

  朱祐樘笑道:“你不敢居重任,誰敢呢?”

  這既像是在問張周,也像是在嘲弄在場的大臣。

  雖然今天大臣對張周的反對聲音很低,甚至只有謝遷出來調侃兩句,但皇帝還是能覺察出那些傳統文臣的意見很大,現在皇帝也就明說了,你們不服的可以站出來,認為可以替代張周的,也可以站出來。

  如果沒有……

  那就閉嘴。

  “對了秉寬,你認為接下來,寧夏的戰事將會如何推進呢?在諸位卿家面前,但說無妨。”

  朱祐樘最後好像又很理解在場大臣一般,眼看著滿朝大臣都被矇在鼓裡,還讓張周給眾人註解一下。

  “回陛下,以臣認為,韃靼此時士氣低落,但韃靼小王子絕對不甘心便如此撤出大明疆土,必定會劫掠於邊關,再伺機北撤,各路人馬應當通力協作,將其逼到進退無路的地步,形成合圍之勢。”張周分析戰局。

  朱祐樘一聽,雙目都有些通紅,差點要當眾喊個“好”。

  因為這才是他所追求的結果。

  如果能把韃靼小王子和他的三萬兵馬一次給吞併,可算是他的終極夢想了,這樣甚至都不用親自領兵進草原了。

  李東陽道:“若一切真如蔡國公所言,韃靼小王子領兵於大明疆土之內折戟沉沙,那韃靼內部將會陷入動亂,未來數年甚至是十幾年之間,韃靼或已無與大明周旋之力。”

  朱祐樘笑道:“李閣老,朕要的不是剪除他們的羽翼,而是要徹底扼殺如豺狼一般的韃靼人。朕也知要逮住韃靼小王子這隻狡猾的頭狼並不容易,但事在人為,既是其主動來犯,主動投進陷阱之中,朕認為,不該錯失這個機會。”

  李東陽繼續道:“但陛下,此戰在大明疆土內進行,或禍及百姓,若戰事有所缺漏,將會威脅到關隴、平涼等處百姓的安寧。”

  朱祐樘面色隨即不悅道:“如今已經防備嚴密了,還要怎樣?難道要朕御駕親征嗎?或者李閣老有更好的方略?”

  李東陽沒想到,自己不過只是提醒皇帝,例行公事一般的奏言,都能惹來皇帝如此強烈的意見反饋,他也只能住口不言。

  “好了。”

  朱祐樘一錘定音一般道,“此戰尚且還在進行中,今日奏捷,只是給大明軍民提振一下士氣。西北各處的防範,還有何缺漏之處,糧草等調運還有何困難,諸位卿家可以暢所欲言,朕要的是全盤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