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缺礦

朱治按照喬瑋的要求將原本吳郡的司金場做了整改,並且將附近的荒地也都劃分了進來,還好原本就位於遠離人煙的荒地,否則還真是不好辦,但司金場內的工匠人數也只有三十餘位,加上從廣陵郡帶回來的工匠,加起來也就是六十餘位。

喬瑋盤算著人手,然後讓朱治將場內經驗最豐富的幾名工匠找出來,每個人分到幾張工件的圖紙,然後要求他們按照圖紙製作工件模具。

想要標準化生產,模具是必不可少的。

其中一名老者只是掃了一眼這些圖紙,便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夫人所畫的這些工件要製作起來難度極大,而且工件所需的零件越小,便不能只用鐵,必須要用到百鍊鋼才行。”

喬瑋點頭,“老先生是行家,一眼便看出其中門道。因為工件小且精細,完成後,所承受的力量也至少為十石,非百鍊鋼而不可為。”

喬瑋在軍營的時候也仔細觀察過士兵在訓練之時的情況,發覺由於槓桿原理的作用,雖然士兵所使用的力有些削減,但想要箭矢發出同樣的距離,最終產生的力需要作用在機構之上,如果機構的硬度不夠,產生的損耗、毀壞的頻率就會上升。

百鍊鋼算是一個好的選擇。

從西漢中期起,炒鋼法逐漸成為鍊鋼的主流,生產效率也高,成品率也不錯,隨之配合而出的鍛造法便是百鍊。

將精鐵加熱鍛打一百多次,一鍛一稱一輕,直到斤兩不減,即成百鍊鋼。這應該是目前能做到的硬度和質量最佳的材料了。

莫家鐵鋪所鑄造的機巧連弩,所用的都是百鍊鋼。

“但場內百鍊鋼的存量並不足,夫人和都尉若想要打造五百柄弓弩,恐是不夠。”

喬瑋取出部分圖紙,指著上頭有標註了精字的部分,“這些便是需要用百鍊鋼進行鍛造,而其他部分,則使用生鐵豈可。”

這種拼接法,也是喬瑋常用的,每個工件所要承受的力不同,作用也各不相同,並非是需要同一種材料進行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