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靈 作品

第53章 生長緩慢的美味

 中午的時候,很多菜來不及做,只能簡單切了些裡脊肉、豬肝炒出來,配上幾個素菜,簡單吃上一頓。

 到了晚上,那才是吃殺豬飯的正餐。

 宏山家老漢老媽和林金友都回去了。

 宏山沒有什麼事兒,留在陳安家裡,幫著陳安忙打理豬頭、豬腸。

 而陳子謙和陳平則是去找隊長楊連德借了牛車,拉著另外那頭豬去交到食品站。

 在很多人看來,總覺得豬腸腥氣、髒,但是,當兩個蜀人討論“吃啥子”的終極問題,又想補充點油水的時候,答案很可能就是“肥腸嘛”。

 在後世,很多蜀人的一天就是從一碗肥腸粉開始的。

 肥腸粉的紅湯麻辣酸爽,不會太辣也不過酸,光是端上桌看上一眼就能流口水。

 現打的紅薯粉滑爽筋道,油炸的豌豆粒酥酥脆脆,然而,這些都是鋪墊,彈軟入味的肥腸才是主角。

 奢侈點的人要再加上兩段冒節子,打結後的豬小腸圓鼓鼓的,一口咬下去,軟而彈牙,瞬間爆漿。

 胃口好的再來一個焦香酥脆的鍋盔,就著湯湯水水的肥腸粉吃下去,巴適得板!

 每每想到後世的種種吃法,陳安自己都忍不住吞嚥口水。

 今天卻是可以盯上那些粉腸了。

 粉腸可以說是豬腸子裡珍貴的一段。

 豬在吃食後,吸收的養分就彙集在粉腸裡,那些粉都是營養精華。

 而且,粉腸加工起來,非常簡單。

 很多人在做粉腸的時候,把腸子裡的粉擠掉,簡直是暴殄天物。

 最好吃的,莫過於粉腸裡面的粉和粉腸上連著的油皮。

 陳安和宏山在將豬頭、豬腸打理好以後,把那些晾乾水分的肉也放到缸裡醃製好,到屋裡看了下準備飯菜的情況,兩人也上手幫忙。

 晚上來的人會比較多,陳安從自留地裡拔來幾個蘿蔔,削掉皮以後,滾刀切塊,然後將粉腸和蘿蔔塊一起放在鐵鼎罐裡,再放入一些蔥姜開煮。

 大概半個小時後,被煮得鼓鼓的粉腸已經被煮耙,筷子一戳就破,蘿蔔塊也被煮熟,湯水變成乳白。

 撈出煮熟的粉腸切成小段,成為白灼。分了些粉腸放在蘿蔔湯裡,加鹽和蔥花調味,做成粉腸蘿蔔湯。

 只需一個簡單的蘸水,就是兩道菜。

 白灼彈性十足,一口下去,滿嘴流粉,這粉向來是粉腸的靈魂。

 而用粉腸拌著煮出來的乳白色蘿蔔湯,應了原汁原味那句話,絕對是種享受。

 這也是粉腸最常見的做法。

 原本是用來做成刨湯的,最重要的粉腸,被他弄成了兩道菜。

 再從酸菜罈子裡撈來用蘿蔔葉做的酸菜煮了血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