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 作品

第二百七十四章 花之爭(一百一十六)

    河夫每日工錢四分,他只給數釐,這種又苦錢又少的活只有難民才幹得下去,甚至有時候難民也會無故曠工,他曠工後幹什麼去了呢?

    那把火究竟是誰放的現在已經很難查到了,如果告訴鄉民們,這些難民裡混有白蓮教的教匪,便會重演四十年前的事,所以除了加強對河夫的管理和增加衙役們巡視外,並沒有太大的動作,抓“亂黨”時也會安其他的罪名。

    河夫們被安置在不同的棚戶區,彼此沒有什麼往來,等有了別的出路後他們也會離開,來來往往流動性很大,治安也就比較混亂。“浮萍”、“漂泊無定”就是這樣的,拖家帶口的難民和那些單身漢之間也有矛盾。白天男人出門了就只有女人和孩子在,而那些無業遊民穿著破爛,還跟著流動賭場,走到哪兒就賭到哪兒,贏了就揮霍,輸了就偷東西,偶有惡性犯罪發生,即便他們被官府抓了,一般也不會有人關心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去了什麼地方。

    白居易寫了首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亂後,他並沒有經歷過李白生活過的盛世,他的詩也沒有李白的那種仙氣,更加通俗易懂,寫的也是賣炭翁這樣的“人間煙火”。

    一車炭,千餘斤,卻只換來黃衣使者白衫兒半匹紅紗一丈綾,在唐代的時候,絲綢是可以作為貨幣的,這點錢根本就不夠。這不叫明搶,而是這是活在“天子腳下”才有的“宮市制度”,只不過滿人入關的時候改成了跑馬圈地,一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圈地才停止,包括部分地主在內,都變成了流亡他鄉的流民。

    清初的圈地和英國的圈地運動完全是兩個不同性質的運動,所以即便要逃難,難民們也不會去直隸,反倒是直隸的流民,人人都知道江南是好地方,不只是乾隆知道,普通人也一樣知道,不斷流入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