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6章 兄弟談心(2)

 “今年是多事之年,陳、鄭、衛、宋四國都發生火災,鄭國的救治最得力。”董安於道。

 “何以見得?”趙鞅問。

 “火災之前,裨灶已經行過占卜預料到有事,還請求用寶器祈禱消除火災,子產卻一口回絕。”

 “為何?”趙鞅大為詫異。“寶以保民,若真有火災,國家危亡,寶物留著有何用?”

 “你的說法,也是鄭國許多人的看法。”董安於說道:“子產天資卓越,才幹朗瞻,從小就與眾不同,擔任執政之後,更非等閒之輩。他這麼做一定有他的理由。。”

 “他是如何應對的?”

 “自然之理幽遠難測,人世民俗親近易曉,兩者完全不相關,為何要向天祈願卻指望人世平和?”董安於說道:“這是他寫信給太傅的原話。”太傅指的是晉國叔向,他曾是平公太傅,雖經國君更替,同僚仍稱他為太傅。

 “話是不假。可是,要做到力排眾議就意味著——一旦發生火災,如果救治無力就會遭受眾人非議。”趙鞅說道:“不知這位執政大人是如何處置火情的?”

 “鞅兒所說不錯。不同意眾人的請求,很容易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董安於點頭道:“不過,這位執政大人想得周密,行事也周全。”

 “火災發生時,他先是將我國聘問的行人辭退,接著又派人四出巡查,把宮女遷出,命司馬、司寇等人以身作則,救火救人。所有被燒燬的房屋一一登記在冊,並下令減輕屋主的賦稅,發給他們建築用料重建家園。”

 “看來執政大人是胸有成竹,所以臨事才會有條不紊,冷靜從容。”趙鞅點頭讚許。

 “事後,子產又精選士兵打掃場地,恢復集市。最後,還舉行盛大檢閱,以期壯大聲勢,對外宣告鄭國一切安好,秩序井然。”董安於繼續道:“就是這一系列的動作,令楚國格外警惕,不敢把許國繼續留在本國境內。”

 “那......夷邑、葉邑這些地方,楚國是加強守衛,還是派了什麼重要人物前去鎮守?”趙鞅問道。

 “夷邑只是加派軍士鎮守,葉邑則不同。”董安於頓了頓,說道:“這就是我今日與你談論的重點——葉邑被劃為沈諸梁的封邑,沈諸梁也被稱為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