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25章 內亂進階(1)

 “說起魯國,話可長了。”智躒說道:“魯國‘三桓’執掌大權,尤以季孫氏氣勢最盛,這個你可知道?”

 “由來已久。”趙鞅說道:“尤其是十六年前軍制改革之後,公室益弱。叔孫氏雖一度名聞諸侯,仍是無法與季孫氏抗衡。”

 趙鞅所說乃是公元前537年的魯國軍改。

 魯國先祖是周武王的胞弟周公旦。周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周公攝政。“管蔡之亂”(亦稱“三監之亂”)發生後,周成王授權周公出兵征討,很快就被平定。因為有安邦定國的大功,魯國地位尊崇,非比普通諸侯。

 按照疆域,魯國只是小國,依據周朝禮制,“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魯國不足以配三軍。因為周王室眷寵,特設三軍。

 隨著中原霸權興起,小國要按時按制向大國進貢。進貢的參考標準就是軍隊。有三軍即是大國,貢賦就要依照大國標準。自魯文公後,魯國國力漸弱,大國之名已名存實亡,卻因配三軍而揹負大國的供奉,實在苦不堪言。

 很快,魯國公室做出決定——撤去中軍,保留上下兩軍。

 季孫宿任正卿時,為擴大權力,增設中軍。中軍一分為三,“三桓”(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各一支,公室依舊兩軍不變。

 表面上看來,“三桓”只有一軍,其實三家合力,軍力比公室更強大。

 隨著時間推移,季孫氏的權勢越來越大,愈見霸道專斷。

 公元前537年,季孫宿宣佈,把公室僅存的上、下兩軍一分為四。季孫佔一半,叔孫、孟孫各一半。魯國公室已無軍隊,真是卑微得令人同情。

 “即便如此,季孫氏仍不忘打壓叔孫氏。”智躒說道:“季孫宿去世後,其子季孫意如擅專國政。偏偏叔孫氏出了個志行高潔的叔孫婼,季孫意如怎能不恨得咬牙切齒?”

 “等等——”趙鞅阻止智躒說下去,他插嘴道:“我沒記錯的話,叔孫婼掌魯國外事。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此次接待士鞅的魯國代表應該是他。可是不對啊,他是出了名的嫻於辭令,應對有儀,怎麼會得罪士鞅?”

 “叔孫婼是被陷害的,幕後主使就是季孫意如。”智躒說道:“魯國要招待士鞅,‘七牢’(注:一牢=牛、羊、豬各一,這是古代天子與諸侯,諸侯與諸侯之間相互宴請的標準。牢數越多,表示客人越尊貴。)已合規,上的也是‘七牢’。”

 “既然如此,並未失禮啊。”趙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