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0章 雞父之戰(4)

 歸國之後,痛失弟弟的欒黶把怨氣撒向士匄,一口咬定是他兒子士鞅煽動他弟弟挑釁秦軍。他口口聲聲說,就算是二人商量好後再出擊,為何一生一死?定是士鞅使了什麼陰謀詭計。

 欒黶可是士匄的女婿,士鞅又是他的小舅子,他這樣鬧,換作誰不惱?

 光是惱也沒用,士匄再老謀深算也不敢掉以輕心。畢竟欒黶的蠻橫朝野皆知,他說要士鞅償命,一定會想盡辦法做到。為了保住家族繼承人,士匄不得不忍痛揮別愛子,讓士鞅連夜逃到秦國,尋求庇護。

 在這件事情上,士鞅是無辜的。畢竟,欒針出事時並不是未成年人,他既上得戰場就應該知道刀箭無眼,存亡轉瞬的道理。欒黶征戰沙場,老練資深,更應深諳此理。既明理還要去鬧,就是無理取鬧。

 離鄉背井,已經準備老死他鄉的士鞅,有付繞腸子和一張利嘴。憑藉三寸之兵,他得到秦侯的同情,很快回到晉國,恢復了士氏繼承者的地位。

 士氏不受影響,卻與欒氏從此形同陌路,結怨交恨。同仇敵愾的中行氏,則與士氏結下幾代傳承的友誼。

 士鞅的第二次出場,一反前態,儼然是勝利者的姿勢。

 公元前550年,歷時三年的欒氏叛亂終於迎來高潮——齊國將欒盈混入送親的隊伍,運回晉國。欒盈糾集曲沃的黨羽,聯絡自己的好友魏舒,準備向絳都發難。

 得知欒盈到來,樂王鮒向士氏父子獻計——士匄將晉平公穩住(挾持),士鞅則去勸阻魏舒,防止欒魏聯手,事態變壞。

 士鞅出場,恩威並用,年輕識淺、心亂如麻、猶疑不定的魏舒很快敗下陣來。最後,欒氏終因勢單力薄敗走。欒氏一族被滅,最大的受益者必屬士氏,士鞅之功,實堪頭籌。

 士匄去世後,士鞅以下軍將入卿,開始卿士生涯。

 他的第三次出場,是以傲慢的使者身份出現在魯國的宴席上。

 公元前521年,士鞅出使魯國。

 正卿季孫意如故意陷害亞卿叔孫婼,招待士鞅時,將接待最重要的禮節標誌——犧牲等級按同齊國鮑國。鮑國本應適用五牢,卻配了七牢,已屬僭越。士鞅的級別本應七牢,因為鮑國有七牢在先,頓時覺得自己身份被貶低,大為不滿,當場發作。魯國得罪不起,只得再次僭越,升為十一牢。

 士鞅的要求,提屬正常,不提則是風度。士鞅提了,而且提得趾高氣揚,凜然不可侵犯。這是晉國權力中樞的卿大夫的權利,可用可不用,士鞅利用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