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7章 得失之兆(3)

 “從前,吳國是為州來而戰,而今州來已收入囊中。今年,吳又輕鬆滅了巢、鍾離。這一路,可說是順風順水,所向披靡。我料定,他們一定會乘勝追擊,對我國發動更頻繁更大規模的戰役。”沈尹戌看了看窗外,陰雲密佈,似乎馬上就會燜出雨來。

 “難怪父親總是愁思滿腹,原來是為更大的戰役更激烈的衝突憂心。”沈諸梁似乎有些理解父親的抑鬱憤懣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沈尹戌語重心長道:“這就是我反對築城的原因。當務之急是著手全面整治,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疼醫腳。吳國的國運正處上升期,他們的君王有野心有謀略,有氣勢有毅力,一戰下兩城就是未來大規模戰役的預演。”

 “鼠目寸光者比比皆是,目光長遠者鳳毛麟角。”噼噼啪啪的雨柱,把樹樁打得聲聲作響,沈諸梁感嘆道:“所謂曲高和寡,難怪父親總覺得孤掌難鳴。”

 “世事豈能盡如人意?你看帝王將相、王公世卿,有幾人一帆風順?所以啊——”沈尹戌釋然一笑,“你爹我已經慢慢想明白,話我會繼續說,直言還需進,但得大王採納一言。若是不理不睬,我已盡了為臣職責,不枉佔據職份,也無怨無悔了。”

 “不怕,爹還有我這個仰望教誨,虔心求學的徒兒。”沈諸梁展顏一笑,“待我將來再去說,總會有願意聽的。”

 “好好好。”沈尹戌大笑。

 “還是回到我國與吳國的爭端上來吧。”

 “好,言歸正傳。”沈尹戌收斂笑容,一本正經道:“追溯從前,總結當下,意在展望前路,提前防備。可是,人的眼界見識畢竟有限,有得片斷者,有得全貌者,所見不同,所得亦不同。”

 “何所見,何所得?”

 “凡持國,太上知始,其次知終,其次知中。三者不能,國必危,身必窮。”

 “何解?”

 “若要守住國家,最上等的智慧是洞察事情的開端,其次是預見到事情的結局,再次是隨著事情的發展瞭解它。如果這三樣一樣都做不到,國家便會陷入危險,個人也會身處窘境。”

 “洞察開端?是不是在事件未發生時,已經提前預知,防患於未然,未雨綢繆?”說完,沈諸梁看向父親。

 “正是。”沈尹戌點頭表示讚許。“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智者能見微知著,觀葉知秋。”

 “至於預見到結局——”沈諸梁歪著頭努力思索,“目睹事情發展,事先預想到最壞的可能,提前防範,防止事態擴大?”

 “正解。”沈尹戌補充道:“好比卑梁的衝突,兩地民眾你來我往,矛盾不斷升級。身為縣邑,就該馬上出手,將事態控制住,而不是任其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