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7章 得失之兆(3)

 “至於說追隨事情的發展——”沈諸梁低頭想了想,說道:“若是事情已經發展到崩潰的邊緣,懸崖勒馬,將損害減至最輕。”

 “好比處置太子建。無論如何,她的母親沒有錯。既然沒有名分給她,兒子又已逃離,就該將她妥善安置,而不是任其自生自滅,心懷怨恨。畢竟,有過婦人因恨助敵攻城的先例。”沈尹戌說道。

 沈尹戌口中的先例,說的是之前提及的莒國那名丈夫被冤殺後結繩為生的寡婦。齊國攻打莒國時,是她拋出繩索助齊軍爬上城牆,攻取了紀鄣城。

 女子雖弱,尤其是奉行男尊女卑倫理觀念的時代,地位更是低下。即便如此,她們被壓迫後爆發的戰鬥力仍不容小覷。

 不同於男子訴諸武力解決困境,她們往往更隱忍,手段更靈活。不必刀不用劍,只要開門迎敵,就能對本國造成極大的破壞,達到報復的目的。

 “這麼一看,至今為止,我國是三樣都沒做到呢。”思及此,沈諸梁也忍不住擔憂起來。

 “由此可見,你爹並非杞人憂天。”沈尹戌自我解嘲道:“眾人皆醉我獨醒,所以被斥為異類。現在看來,多了你這個幫手,爹不是孤軍作戰了。”

 “上陣父子兵,好說,好說。”沈諸梁笑著說道。

 “《孝經》有云:‘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沈尹戌含笑看著兒子,“吃透這段話的精髓,才算本事。”

 “高卻不傾危,就能長期保住尊貴;滿卻不外溢,就能長期保住富足。富貴不離身,方能保住國家,使人民和諧共處。”說著,沈諸梁頓了頓,問道:“可是,孩兒還是一事不明,為何要富貴不離身,才能保社稷人民?”

 “天子王侯,富有國家,地位尊貴,才能調動人力財用。惟有如此,其身方可週全,社稷才能穩固。”沈尹戌解釋道。

 “這麼一對照,似乎我國也不具備。”沈諸梁皺著眉頭。

 “盛氣凌人,志得意滿,自以為是,每一樣都是興國大忌。”沈尹戌說道:“然而,得失存亡之道,並非高山與深溪,白堊與黑漆,一目瞭然,清晰可見。看似可知,其實不知;看似可見,其實不見。”

 “那要如何才能分辨?”

 “治亂存亡的徵兆,和早春枝頭剛冒出的嫩芽一般,不細看,根本難以察覺。所以,要察知細節,必須觀察入微,以小見大。”

 “如何以小見大?”沈諸梁問。

 “魯國國君頒佈了一條法令——只要發現魯國人在別的諸侯國當奴僕,若能贖回,把人帶回魯國,贖金可從國庫中支取。不僅如此,助魯人歸國者還能得到額外的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