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6章 柏舉之戰(4)

 沒有人願意相信風塵僕僕失魂落魄的探子,因為一旦相信,他們的心理防線瞬間就會被擊潰!

 待到確認再三事實確實如此,大家又互相安慰起來——無論如何,還有沈尹戌。就算三戰下來,楚國損失了不少兵力,只要後續兵力補充及時,前後合圍仍有可能實現,楚國還有希望。

 然而,勝利者氣勢昂揚,如同破解了致勝密碼,輕輕扭動鑰匙,大門打開,金山銀山唾手可得。楚國則兵敗如山倒,如同被剖開的竹子,一潰到底。

 可怕的消息一個接著一個,沈尹戌戰死!楚軍連失兩名主帥,軍已不成軍,儘管又與吳軍交手五次,終究是力難挽狂瀾,大廈終將頃!

 近二十萬兵力經過近十次的折騰,七零八落,軍士作鳥獸散,四處逃亡。吳軍收拾行裝,直奔郢都而來!

 消息傳來,楚王當即下令收拾行囊,帶領一眾親信皇親往東南方向逃亡。楚王棄都而去的消息傳到將士耳朵,本來還殘存重整旗鼓為國再戰的軍士頓時崩潰,爭相逃命。

 就這樣,不到二十天時間,吳國憑藉區區三萬兵力擊垮了楚國二十萬大軍,長驅直入郢都。

 春秋至今,撇開小國不算,兩國交戰從來沒有發生過一國都城被攻破的情形,更遑論君王落荒而逃棄城不顧的狼狽情狀,更是聞所未聞。開了這個先例的竟是楚國,真是令人大跌眼鏡。

 齊、楚、秦、晉,楚國的疆域最廣,戰略縱深最寬。跟晉國相比,楚國的實力仍在其下。若論行軍打仗,楚國絕對是四個大國裡騰挪空間最大、地利優勢最明顯的。

 萬萬沒想到,楚國率先實現了都城被佔君王逃亡的零的突破。更令人驚詫的是,把楚國逼到如此境地的竟是吳國。

 身為後起之秀,吳國的鋒芒在此刻閃耀中原,點燃歷史。

 吳國能有此壯舉,非一時一刻的功夫。

 從公元前584年,申公屈巫帶領一眾車馬為吳國免費操練軍士,教習陣法那天起,吳國的崛起已經無法阻擋。畢竟,時任吳王壽夢是位頗有抱負的君王,當他接過祖先留下的基業,早已暗暗發誓要幹出一番大事。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頭腦的,晉國的援助從天而降,無異及時雨,澆透了吳國大地。

 吳國軍事經驗的提升,經由與楚國的一次次交戰積累而成。從小股兵力試探,漸漸發展到正面接觸,從偷襲侵擾升級到攻城略地,最後竟敢押上傾國之力深入楚國腹地。不得不說,吳王壽夢的兒孫不愧是血性男兒,他們拿到權力的交接棒,個個奮勇爭前絕不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