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6章 柏舉之戰(4)

 吳王諸樊在攻打楚國的附庸國巢國時,不幸中了對方埋伏,中箭身亡;餘祭在對越國一役取勝後被俘虜刺死;夷昧繼位後採納季札的建議,安民息兵,算是全身而退,壽終正寢。

 吳王僚上位後,屢次派兵攻打楚國,且戰績不斐。雖被堂兄刺死,畢竟是位有勇有謀的君王,時刻不忘與楚爭雄的宏圖大業;到了吳王闔閭,天時、地利、人和來聚,他便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大展拳腳,將利刃直入楚國的心臟。

 可憐泱泱大國,山河破碎,都城被侵佔,君王棄軍棄民棄城,何等不堪?究其原因,楚國的衰敗也非一時一事鑄就,而是日積月累一步步走到今日。

 從楚靈王殺害侄子篡位開始,楚國的國勢就越來越弱。彼時,與晉國已經弭兵,大的戰事沒再發生。執政者的驕奢恣肆一馬當先,成為國力沒落的主因。

 楚靈王迷信強權暴力,滅蔡滅陳,不得人心;伐吳失敗,不究討原因吸取教訓,為了掩蓋淡化錯誤,把喪事當喜事辦——大興土木,建華美章臺,邀請諸侯,為其歌功頌德;靈王的窮奢極欲發生在晉楚爭霸結束不久,本已損耗虛空的國庫日漸乾癟,囊中羞澀對應的是貧弱的國力。

 靈王被逼自殺,恰恰印證了楚國內部各方勢力矛盾的尖銳。平王用計將兩位兄長逼死,如願登上大位。在位初期,確實休養了部分民力,偃旗息鼓,沒有主動挑起戰事。好景不長,人性的弱點疊加不受約束的權力,慾望被無限放大。

 平王不顧民力疲乏,對修建宮室情有獨鍾,為追求美女不遺餘力,甚至不惜搶走太子妃立為正室;不理政事,寵信佞臣費無極;太子建被迫流亡他國,太傅伍奢父子被殺,伍子胥逃往吳國。除此之外,被連累的忠正賢良還包括伯宛。事發後,其子伯嚭逃到吳國。

 可以說,是平王一系列毫無章法的任性操作將楚國一步步拖向深淵。製造仇恨,殘害忠良,結怨樹敵甚眾。將楚國良材逼走,使其成為楚國最大勁敵的左臂右膀,助長吳國的氣焰,促成此次郢都之殤——楚平王堪居首功。

 從吳入州來到此次入郢,一頭一尾,吳國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多得楚國的慷慨解囊大方接濟。

 沒有時任令尹子重、司馬子反的趕盡殺絕,屈巫不會去往晉國。沒有動機和機會遊說晉景公,立下誓言要讓楚國貴族疲於奔命,更不會不辭勞苦,親往吳地教授吳國行軍征戰的戰略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