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7章 豈曰無衣(1)

 太子建卻不這麼看。他認為,他和伍子胥之所以淪落到流亡他國的地步,完全是因為其父聽信佞人妄語。如果參與晉國的計劃,就能獲取一定的政治籌碼,可以藉由晉國做說客,說服楚王接納他重新回到楚國。只要能回到楚國,其餘的事可徐圖再謀。為了達到遠景,眼前的利益是要犧牲的——置鄭國的情誼不顧,不惜背信棄義陽奉陰違。

 伍子胥幾經勸說拗不過太子建,只得任由其行。不想,志短才淺的太子建的行徑很快被鄭定公的眼線察覺。最終,太子建被鄭定公誘殺,伍子胥則帶著太子建之子公子勝慌忙逃走。

 此事一看是非立辨,肯定是太子建不對。可是,結果是太子建死了,鄭國的利益卻沒有受到絲毫影響。所以,在伍子胥、公子勝以及一行楚國隨行人員看來,鄭國對太子建的處罰太重,因此怨恨鄭國。

 吳國佔領郢都後,伍子胥獲悉令尹囊瓦在鄭國,馬不停蹄的趕去,除了要斬草除根,替太子建報仇也是目的之一。當然,鄭國君主已經易主,他不可能像對付楚平王一樣掘墓開棺,唯一能做的就是威逼對方不能收留楚國君臣。

 “其實,只有令尹逃到鄭國,楚王並不在。”蔡墨說道:“楚王總算沒有徹底糊塗,沒有去往他國。只是,也不知他究竟去了哪兒?”

 “未有確信。”趙鞅搖搖頭,“楚國地大人多,丟失了都城一定會想辦法奪回來,只是內力渙散,人心不安,恐怕只能藉助外力了。”

 “放眼諸侯,哪國會對楚國伸出援助之手?”智躒和趙鞅對視一眼,冷冷說道:“我國肯定是不予理會,靜觀其變。齊國自顧不暇,秦國山高路遠,肯定不想?這趟混水。除了三個大國,還有哪個諸侯國具備與吳國抗衡的實力?”

 “吳國風頭正健,若無三個大國其中之一出手相助,楚國絕不可能有翻身的機會。只是——”董安於低頭思索片刻,繼續道:“無緣無故的,誰願招惹吳國?”

 “看來楚國的國運只能留待命運作答了。”蔡墨笑了笑,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