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9章 越王越事(3)

 身為平亂主帥,趙鞅責無旁貸。尤其是與晉國接壤的衛國,背靠齊國,連連向晉國發難。作為晉國近衛的戰略要地,邯鄲的地位凸顯,趙稷被徵召隨同趙鞅出兵。

 命令是由晉定公授權智躒發佈,趙鞅只得依令而行,等待邯鄲氏的人馬會合。

 一紙命令,逼得騎牆的邯鄲氏必須做出抉擇。

 事情因邯鄲氏而起,兩大家族的首腦又都流亡在外,邯鄲氏只有兩個選擇——要麼作為政府軍,參與平亂;要麼作為叛軍,支援兩大家族。

 顯然,他們不可能成為平亂的一員,如果這樣,他們將會被自己唾棄。

 追根溯源,邯鄲氏不服從趙鞅的命令,乃是緣於自身與齊衛關係的長遠考慮。五百奴隸的歸屬,決定邯鄲與衛國是親是仇。相應的,今日邯鄲的態度也一樣。

 如果邯鄲選擇站在齊衛的對立面,下一次,兩大家族的夥伴再次來襲,邯鄲將首當其衝。

 再者,從感情上來說,中行寅是因為外甥趙午被殺出的頭。雖然與國君對抗並非邯鄲氏唆使,但是,趙午是整個事件的核心人物,趙午被殺是導*火*索。中行寅是趙午的舅舅,現任邯鄲宗主趙稷則要稱中行寅一聲舅老爺。

 邯鄲氏欠中行氏的人情,只能拿命來還。

 最終,邯鄲氏選擇以整個家族的性命做賭注,據邯鄲以叛。邯鄲氏的背叛,相當於向外界表明,他要與兩大家族及盟友站在同一陣線,對抗晉國。

 消息傳開,齊衛是聞絃歌知雅意,立馬出兵支援,在晉國邊境製造了一連串的麻煩。他們合力包圍五鹿,侵擾晉國。

 金秋時節,齊、衛又在乾侯會面,商討救援士氏的對策。

 乾侯屬於晉邑,當年魯昭公跟季氏決裂被逼出走,很長一段時間都住在乾侯,最後也死在此地。

 為何會在此地會面?又為何是救士氏?《左傳》裡沒有查到相關資料,只能理解為,士氏的采邑離此地不遠,為了防止晉國出兵報復年初的五鹿之圍,齊、衛未雨綢繆,提前準備。

 為了給晉國製造更多麻煩,齊景公不僅動用中原的盟友,還把晉國的敵對國鮮虞也牽扯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