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2章 快意恩仇(2)

 整個春秋期間,躋身晉國卿位者共72人。除了趙家的家臣臾駢,還有兩名普通出身的一共3人位列卿士,其餘69人都出自豪門卿族。

 楚國更是如此。否則,足智多謀的范蠡也不必背井離鄉去到偏居一隅的越國謀求發展。楚國地大兵多,如果能成為楚王的座上賓,縱橫捭闔,圖謀中原,說不定范蠡能在商鞅之前先把楚國變得國富兵強,在七國中拔得頭籌,有朝一日取代秦國成為統一六國的佼佼者。畢竟,歷史是由人書寫的。

 從春秋中期到戰國,楚國一直是強國,而且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疆域最廣大的諸侯國。在地面戰爭為主的冷兵器時代,領地遼闊意味著擁有更多的戰略縱深和可靠的天然屏障。

 可惜,貴族壟斷了金字塔的上層,普通人連觸碰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約定俗成雖然保障了貴族集團的利益,也因為沒有競爭,統治集團日漸散發出沒落腐朽的頹廢氣息。下層人士,只能期待成為某位官員的幕僚,得以仰望中樞。

 軍功之於講究身份的年代,如同隋唐發端的開科取士,成為平民實現階層躍升的制度創新。對於下層人民來說,這是唯一相對公平的晉升之路,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希望。

 “為眾設賞,自設罰”,歷來是兵家對優秀將領考核的內容之一。有福同享,有難獨擔,具備這樣胸襟格局的將領才能收服將士人心,能打仗,打勝仗。

 趙鞅發表的誓師宣言成為趙氏的政治軍事改革宣言,也被列為戰爭動員範本為後世兵家爭相效仿。

 獎勵軍功,推行縣郡制而非傳統的采邑制,成為趙氏獨樹一幟的改革舉措。與革新畝制、減輕賦稅、招攬人才、蓄養謀臣一道,共同構成趙鞅變革的全部內容。至此,從經濟到政治、軍事,旨在促進趙氏繁榮強大的三駕馬車初具雛形。

 商鞅變法時,將獎勵制度制定成軍法,也是從此汲取靈感,予以借鑑。戰國時期,盛行於強大諸侯國的軍功爵位制度大多由此生髮。

 由此可見,趙鞅是位引領時代潮流的改革家實幹家。董安於所料不錯,趙鞅並非池中之物,只會繼承家業,墨守成規。他或許衝動冷血,也難免躁進固執,可是他順應了歷史的趨勢,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看得更遠,做得更多,註定贏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