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章 北上會盟(3)

 孔子的這段話,流傳至今,成為讓道德接地氣最具說服力的說辭。

 道德標準定得太高,違備人倫,與人性相背,只能束之高閣,或是淪為談資,根本無法付諸行動。本意是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結果卻適得其反。大家都做不到,只能表決心拍胸口,做足表面功夫,以此逃避指責。

 就事論事。如果人人都領賞金,越來越多人被帶回魯國投入生產,創造出的價值一定大於朝廷所出的贖金和賞金。人不僅作為生產者,同時還是消費者,生產帶動消費,消費刺激生產,循環往復,國家經濟盤活,各方共贏。

 子貢的行為,表面上看是自己吃虧成就別人,似乎是道德典範。後果卻是,他把道德標準提高了。因為,並非所有人都具備他的財力,花錢贖人不求報償。

 在領賞的人中,甚至不排除有些人像“賞金獵人”一樣,以此作為養家餬口的收入來源。畢竟,這樣做是合法的,並未觸犯律法,也不應該承受任何道德上的詬病。

 在刑事調查中,如果廢除賞金,表面上看是為政府節約了一大筆開支。因為沒有利益驅使,手握有用線索的人可能不會站出來。沒有線索,破案延宕,犯罪分子很可能會製造新的傷害,造成更多生命財產的損失。

 贖人亦如此。

 孔子的一番言辭,至今仍被引用,作為“反面教材”,子貢可說是功不可沒。

 在網絡發達,信息傳播飛速的今天,對道德標準無限拔高的現象仍屢見不鮮。

 發生大災,有人捐款。有網友就會去比較,某某明星捐了多少,某某某比他少,馬上冷嘲熱諷。自己一分錢不出就罷了,還去做網絡警察挑別人的刺,暗嘲別人捐錢應付大眾,並非真心實意。人家發了篇情真意切的小作文解釋,又說人家是找人代筆,並非出自自己之手。如此循環,沒完沒了。

 捐款是自願,並非強迫,必須支付叫罰款,不叫捐款,此其一。其二,只要不是詐捐,錢確實到位,善意已經到位。不論捐款者是身體不適、煩心事纏身、運勢不利,想破財免災,或是真心牽掛受災受害者,都一樣值得稱讚。

 “君子論跡不論心”,只要他做了,不管他是脾氣暴跌的李逵還是羽扇綸巾的諸葛亮,這一刻他們在道德上是並駕齊驅的,不應該依據性格成就褒一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