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5章 有國被滅(1)

 中原有霸主的時候,中小諸侯疲於奔命忙著盟會。待到無霸主時,各自為戰,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毛蝦,一樣沒閒著。

 據傳,黃帝之孫顓頊,有後裔叫陸終,娶鬼方氏妹妹女嬇(音同‘潰’),生有六子,第五子名曹安,為曹姓之祖。周武王滅商後,封曹安後人曹挾於邾,為邾國開國君主。

 邾國地處魯國南面,所轄範圍在今山東鄒城境內。春秋時期,地處山東的諸侯國中,邾國的實力疆域僅次於齊、魯,與之相當的還有莒國。

 邾國的北邊與魯國接壤,因為地緣性,與魯國的關係成為邾國最重要的外交關係。

 魯國地位雖無法跟秦、齊、楚、晉並肩,在第二梯隊中卻名列前茅。因為魯國是周武王胞弟周公旦的封國,周公旦有攝政平亂之功,周天子特賜可行周禮,又因是姬姓國,比非姬姓國與周王室關係更親近。所以,魯國在同等實力疆域的諸侯國中地位最高,影響最大。

 為了生存,邾國對魯國格外重視,千方百計地討好奉承。可惜,本是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邾國的熱心總是遭逢魯國的冷麵孔。魯國自以為正統,邾國不過是“夷”,低它一等,再加自身擴展領土的需求,時常加兵於邾。

 據《左傳》記載,魯國時常被齊國威脅討伐,它們最經常乾的就是把受的氣轉移到邾國身上。通過十多次的入侵偷襲,魯國奪取了邾國大量的土地。

 邾國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他們試圖尋求更強大的靠山——跟晉、齊、楚結交,定期供奉,尋求庇護,與魯國對抗。

 雖然如此,遠水仍是難解近渴。不得已,邾國只好繼續送禮巴結魯國權臣,以期與魯國和平共處,避免發生戰事。打打殺殺費時費力費錢,結果還加劇矛盾,冤冤相報無法了,不如主動花錢,一起宴飲關係融洽。

 所以,邾國一直是魯國的附屬國,跟魯國共進退,同患難。上一年的“鄫地會盟”,吳國與魯國會盟,作為小弟,邾國也參與了會盟,約好三國結為友好,一致對外。

 誰知好景不長,強者面對弱者時不可遏制的欺凌欲又湧上心頭。季孫肥心念一動,又想討伐邾國。為此,他還特意設宴招待大夫,爭取他們的支持。

 賓主酬酢,一番禮讓之後,漸漸進入正題。

 眾大夫聽說入侵邾國,紛紛搖頭。

 作為外事代表的子服景伯說道:“小國事奉大國,全賴一個‘信’字;大國之所以保護小國,乃是出於‘仁’。違背大國,背棄信義,攻打小國,就是不仁。城邑的存在是為了保護平民百姓,城邑的安全如何守護呢?依靠德行來保護。信和仁兩種德行都被丟棄,國之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