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26章 霸國霸事(2)

 就在公孫兄弟亮出屠刀準備複製前幾日的局面時,忽然,從山谷中殺出一隊人馬。兩人一驚,同時抬頭,看到對方的帥旗,馬上掉頭。

 來者正是吳國的第三梯隊——吳王夫差的兒子姑曹率領的兩萬步卒。

 從五千對三千,轉瞬間變為五千對兩萬三千,公孫兄弟怎能不慌,怎會不跑?然而,他們仍是跑晚了。按照計劃,胥門巢的三千人馬只為誘敵之用,只許輸不許贏。胥門巢此行的任務就是把敗軍的首領角色扮演好,而且要演得惟妙惟肖,引齊軍入彀。所幸,這次他不辱使命,目標達成。

 兩萬三千對五千,分三路包圍,饒是齊軍再勇猛,也插翅難逃。再一次喊聲震天,哭的卻是齊軍將士。縱使中軍元帥國書收到消息馳援到場,浴血奮戰兩個時辰過後,勉強將公孫兄弟救了出來,可是,他們所率齊軍,幾乎全軍覆沒!

 戰事進行到此處,已有超過一萬將士拋屍荒野。齊國和吳國各五千,魯國也貢獻不少。

 就在齊國中軍元帥國書以為可以喘口氣的時候,一直呆在高處聞風不動的吳王夫差,下令所率將士埋鍋造飯。

 因為齊國中軍的加入,吳國的下軍很快又處下風,展如很快率右軍趕到,加入戰局。於是,戰事演變成吳國的第二、第三梯隊和齊國的十萬大軍打成一片。

 鮮血染紅了綠樹小草,河水已是殷紅,既無哭聲也無人逃竄,與其流淚哭泣不如揮刀保命,與其逃跑被亂劍所傷,不如站在原地多揮舞幾下,說不定還能搶到一線生機。

 從旭日初昇到碧空如洗,從豔陽高照到霧氣瀰漫,日頭西移,吳軍累了,齊軍也疲憊不堪。隨著時間的推移,齊國至少損失了將近四萬兵力,吳魯聯軍也折了兩萬。可是,誰都不願意就此收手。

 此時後撤,前面陣亡的將士豈不是白白犧牲了?整場戰事豈非前功盡棄?所以,雙方都憑藉信念,咬牙堅持,不敢後退一步。

 決定成敗的關鍵力量——吳王夫差率領的三萬精銳還在吃飯!

 除了吳王夫差本人,其餘將領估計都心不在焉忐忑不安。當然,普通士兵除外。他們是聽命令進退,戰事再次打響後,他們雖只坐山觀虎鬥,時間到了,照樣要祭五臟廟。吃飯是人的生存本能,無論喜樂哀愁,到點該吃還得吃。

 或許這就是普通人和位高權重者的區別。有人錦衣玉食卻食不知味,擔憂無法佔有更多所以輾轉反側。有人世享尊位卻食不下咽,時時憂心被人中途截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