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29章 英雄含恨(1)

 伍子胥不顧眾人反對,堅持己見。他認為,梅里(今無錫市東南方)無險可據,一旦楚國大兵壓境,便是危亡之地。

 因此,另尋它處已是當務之急。為此,伍子胥四處走訪,查看水土,觀察天相,綜合地理、水文、氣候等因素,終於有了結論——在太湖東岸築一座城!

 之所以選取這個地方,乃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太湖東岸的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有湖泊丘陵作為屏障,楚國東進,就有現成的阻礙。對吳國而言,如同天然的防線,可以省卻不少人力物力。

 再者,在此處建城,石料——最重要的建築材料直接就地取用,方便省事。再往東看,吳中地勢平緩,土壤肥沃,是聞名的漁米之鄉。無論地理人情自然風物,還是工程難易軍事戰略需要,都支持將此地作為新的都城。

 聽完伍子胥的一番論證,吳王闔閭大受觸動,深以為然。不惜揹負篡位惡名也要謀取大位的吳王,除了對權力地位有野心之外,還有成為一代霸主的雄心大志。

 或許吳王不懂天文星相風俗人情,說起用兵,絕對是名將大帥。太湖西面大多是楚國的附庸國,這些附庸小國,許多已為吳國征服,一湖之隔,成為吳國對楚的第一道防線。把城築在太湖東面,屯兵一側,隨時呼應,對付楚國綽綽有餘。

 再者,伍子胥之能,吳王闔閭十分了解。從他隱忍田間將近七年蟄伏待機,到他獻計用魚腸劍刺殺吳王僚,再加上他與楚國勢不兩立的切齒血仇,伍子胥忠於的不僅是吳國,更忠於自己的復仇大計。

 伍子胥和吳王,本來風馬牛不相及,因為共同的敵人——楚國,君臣一心。所以,對於伍子胥的提議,吳王闔閭是半點都沒猶豫的雙手贊成。因為他相信,為了戰勝楚國,伍子胥定是不遺餘力,這份用心,對吳國只會有百益而無一弊。

 於是,伍子胥被吳王委任為築城大使,全面督造新城。

 經過一年多的勘探測量,集眾多民力於一役,闔閭城終於建成。闔閭城由大小兩座城組成——大城位於今天的蘇州市,周長約20公里;小城作為大城的護衛,位於太湖北岸,在今無錫、常州交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