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31章 英雄含恨(3)

 枉費伍子胥一番苦心,為吳國作牛作馬,結果江山的主人卻不買賬,真正是皇帝不急急太監。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掌握真理的往往都寂寞無依。

 想起吳王贈送的寶劍,伍子胥把手放到腰袋,掏出亮澄澄的寶貝。周遭昏暗也掩藏不住能工巧匠畢其功力於一劍的光芒,“真是把好劍!”伍子胥忍不住嘖嘖稱讚。

 如此好劍,竟贈與仇人,可惜了。

 雨漸綿密,江水氤氳,水氣瀰漫,朦朧如霧,行人都已歸家,茫茫宇宙,彷彿只剩他一人,寂寥於天地間。

 “哈哈哈——”他仰天大笑,眼淚滑落。

 這把劍,配得上他戎馬一生,軍事倥傯。他意氣風發時,無寶劍相襯,待到他被唾棄時,寶劍則奉命了結他的生命。

 沒錯,這才是吳王的本意。

 伍子胥的行蹤被伯嚭派出去的眼線獲知,他們迅速回報,消息傳到吳王耳中。

 伍子胥的齊國之行,把嫡長子帶上,託付給鮑氏。此舉的目的是因為害怕面對吳國戰勝齊國之後的膨脹以及越國隨時可能伺機而動的風險,為伍氏保留血脈。經過伯嚭添油加醋煽風點火,儼然成為通敵叛國的明證。

 回想伍子胥種種不合時宜的表現,吳王氣得吹鬍子瞪眼睛,差點想親自手刃這個忘恩負義的賊人。還是伯嚭獻計,吳王才想到這個文明優雅的殺人辦法。或許他們都沒料到,這個方法被沿襲下來,成為古今中外殺害功臣的通行法寶。

 二戰後期,德國軍隊在戰場上節節敗退,惱羞成怒的希特勒,將一*把*手槍賜給曾經替他掃平歐洲攻城略地戰無不勝的愛將——一代梟雄“沙漠之狐”隆美爾。

 一把劍,一把槍,用賜予的方式被派遣,彷彿隆盛的情意,從生殺予奪的君王降臨俯首稱臣的下人,本該感恩戴德磕頭致謝。可是它懷揣的目的卻殘酷血腥——輕輕劃過,取被賜予者項上人頭,或是重重扣下,終結他們的性命。

 用委婉溫和的方式表達惡毒至極的意圖,對象是曾經呼風喚雨建功立業的猛將名帥,結果是將他們從天堂投入地獄。多種極端交織在一起,讓死亡蒙上瑰麗悽美的色彩,削弱帝王的冷酷無情,把致人於死地裝點得浪漫唯美。想出這個辦法的人真正是用心良苦其心可誅。

 吳王沉浸在越王勾踐低聲下氣獲得的優越感之中,伍子胥卻冷言冷語,要將對方殺死滅國;越王卑躬屈膝服侍得吳王樂陶陶的,伍子胥卻堅稱,越王不懷好意,別有所圖;吳伐齊,越助兵,伍子胥仍然堅信,對方故意助長吳國的野心,方便他日偷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