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47章 小國大事(3)

 讀書人的通病——理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到了子路這裡往往難以奏效,知易行難遇到子路只能掉頭逃竄。每聞大道,他便著急付諸行動,生怕聽到下一道理後又改變心意。

 追根溯源,他在政事上取得的成績跟他勇於實踐息息相關。

 孔子出任魯國司寇,子路去季孫氏家,從雜事做起。很快,他勤快做事吃苦耐勞的優點就收穫了回報。季孫氏對他十分讚賞,命他擔任季孫氏的家宰,管理府上大小事務。不久之後,他又被派到季孫氏的封邑——費邑擔任邑宰。

 封邑是卿大夫的資源勢力所在,打理封邑一定是挑選心腹親信擔任,此舉無疑是對子路能力才幹的莫大肯定認同。

 離開魯國後,子路去往衛國,擔任孔悝的封邑——蒲邑的大夫。孔悝深得衛出公倚重,是衛國實際上的掌權者,得到他的賞識,可見子路的確是從政為官的好材料。

 任蒲邑大夫三年,他開溝引渠,深入地方瞭解民情,體察民間疾苦,救濟貧苦,大力發展生產,深得人心。經由他之手,縣邑大治,政績卓著。興修水利時,他體恤民力,下令給修築者多加一壺水一筐飯,身體力行師門所學的仁政德治。

 孔子周遊列國期間,在衛國逗留了一段時間,去到他的治下,對他的政績讚不絕口。

 由於治理蒲邑成績優異,子路很快聲名大震,孔悝將他調到孔府做家宰,對他是信任倚重有加。

 在魯,在衛,子路都是從底層做起,很快就閃閃發光,絕非偶然。他若不是真金,也經不起環境完全轉換的試煉,總能脫穎而出,得到家主賞識重用。

 子路在魯國從政期間,一名來自小邾國的平民,帶領幾個人投奔魯國。他們來到魯國城門前,大喊子路的名字,聲稱要跟他盟誓,其他人一概不信。子路認為,此人背叛國家,若是與其盟約,就是鼓勵他人行背逆之事,最終回絕了此人。雖然如此,子路信守承諾的美名卻由此傳開。

 同樣以政事見長與子路齊名的“孔門十哲”之一的冉有,聽聞此事後,由衷的感慨道:“千乘之國的盟誓不被信任,偏偏只相信子路一句話,實在令人敬佩!”

 從此,“子路無宿諾”便成為信守承諾者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