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54章 父子論政(2)

 “我也時常問自己這個問題。”趙鞅苦笑道:“中原霸主是誰已無足輕重,齊國所為不過是強弩之末,就算衛國、魯國都與它盟誓,那又如何?”

 “或許是習慣使然。晉國曾經長時間稱霸中原,容不得他國從自己碗裡搶食。”趙毋恤試著解釋這樣的行為,“衛國也與我國接壤,卻偏向齊國,所以難以容忍。”

 “‘霸權’早已遠離晉楚,屬於吳國的時代已經開啟,很快就輪到越國。”趙鞅輕嘆一聲,“是時候拋下心中的執念,冷眼看他國的表演了。”

 “黃池會盟”之後,越國對吳國的攻勢變得頻繁。

 時隔三年,越國又興師進擊吳國,兵至五湖,看到吳國有備而來,越軍又撤退返國。此事過去不到一年,越國又躍躍欲試,謀劃再次伐吳。

 這年三月,經過反覆權衡,比較利弊,又加周密的部署,范蠡、文種認為,與吳國一決高下的時機已到,於是主動向越王勾踐提出揮師北上。

 有了前兩次的經驗,吳國對越國已經升級了守備,若想取勝,越國需要更充分的準備和更靈活機動的策略。為此,越王勾踐對他最為倚重的兩位干將的提議有些遲疑。

 文種說,上一次跟吳國交手,是趁吳王北上會盟之際發動偷襲。那次戰役,應戰的吳國軍士屬於留守軍隊,吳國的精銳則護衛吳王左右。所以,吳國雖被擊敗,越國仍然選擇與之議和。因為,那個時候的越國仍不具備剿滅吳國的實力。

 四年過去了,我國國力大增,士兵精熟水戰,武器打造精良,風調雨順,作物豐收,朝野上下齊心,對吳的刻骨之仇是無日不想討還。

 反觀吳國,吳王沉迷歌舞,透支民力,任用伯嚭之流,為非為歹。吳國朝野,貪腐遍地,沆瀣一氣。再加連年征戰,窮兵黷武,國庫空虛,人心思變。

 兩相比較,我國若用兵,一定能戰勝吳國。只此一役,便要打殘吳國主力,未來只要慢慢拖垮即可。若是再行等待,吳王幡然悔悟,用起心來,不知何時才能復仇。

 越王勾踐在吳國服役時,文種一人獨掌國政,把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越王對他的能力毫不懷疑。只是此役既然如此重大,是否已經做好萬全準備,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越王仍無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