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從下鄉後開始的鹹魚生活 作品

第三百八十四章:真正的春耕(5、6、7、8的回憶,不喜可跳定)

  耙還有一種用途是,早春保墒時使用,具有疏鬆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土溫等作用。

  “耙”的使用方法也不難,使用的時候用牲口或者人在前面拉,一個人站在靶上兩隻腳前後左右擺動來耙地,將犁過的土地裡的大土坷垃破碎。

  但是在耙上“晃耙”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這關係到前面的牲口或者人省不省力,因為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需要“晃耙”的,要是個生手上去一個勁的傻晃,費力不說土坷垃破碎的也不好。

  耙地當然是用牲口更好,但是牲口現在都在犁地。

  村裡面心疼牲口是一個,另外一個就是等牲口犁完地再耙地的話會影響搶墒。

  (搶墒:這裡說的是土地裡面的水分。)

  剩下的村民和女知青要跟在耙後面拉“耱”

  “耱”的用途雖然也是平地,但與“耙”的功能不同。

  “耙”是破碎土壤裡的大土坷垃,而“耱”將耙過得土壤“耱”得更細,土地“耱”得更平整,以便更好地播種。

  “耱”的使用方法和“耙”一樣,也是人站在“耱”上,或者用大石頭放在上面。

  “犁”、“耙”南北方都有,無非就是形狀上的稍有不同,但是“耱”北方旱地的專用農具。

  地裡面的事情到這裡還不算完,因為“犁”、“耙”、“耱”弄不到那些邊邊角角。

  而且按照梁大隊長的要求,春耕的時候一定要儘量做到深耕深翻、耕透耙透、不漏耕不漏耙,要保證每一塊土地都被利用上,不能放過任何角落。

  最後除去要種玉米的地以外,所有地面要做到平整,上虛下實,這樣才能讓土地的底墒充足,才能讓莊稼的出苗率更高。

  所以這時候還要有人用鐵鍬、钁頭把這些邊邊角角全部挖一遍,然後用耙(pa)子把地面摟平,這才能夠進行下一步的播種。

  這時候還沒有機械化的播種機,農村用的都是耬“lou”,有的地方叫耩子、木槳子、蔣子、耬犁等等。

  耬分為單腿耩和多腿耬,它的構造並不複雜,長長的兩個猿杆上架子一個上大下小的漏斗形耬倉、緊貼簍倉的後上端是耩的扶手,扶手垂直下面是耬腿,這個耬腿裡面是空心的。

  莊稼種子就是在裝進耬倉後,在耬倉底端的“倉眼”處向外流出。

  為使種子的均勻流進下面空心的耬腿裡,會專門在耬倉的倉眼處拿一個雞蛋大小的石球上綁上一根小棍,小棍插到耬倉的下種口,上面用細繩連到扶手上。

  在搖耬人的來回搖晃下,拴在耬倉口的石球也隨之擺動,發出咔噠咔噠的聲音,種子隨著石球撞擊耬倉的聲音,嘩啦地順著耬腿就被播種到地裡。

  “耬”在農業生產中屬於精細活,需要具備豐富經驗的老把式來操作,俗稱“掌耬”、“搖耬”。

  整個上河村的千把口人中,掌耬最好的也只有四、五個大爺級別的人物。

  掌耬的人在開始播種前,首先要根據是什麼種子以及現在天氣的情況進行“定耬”。

  因為不同的種子,在晴天和陰天的流速不一樣,這些關係到被播種的種子是能否均勻下地。

  開始播種以後掌耬人只能靠兩條胳膊,雙手手要端平耬把勁要勻,這樣才能掌握好深淺。

  要是看著播種深了,就稍微的抬抬手,要是看著播種淺了,就往下稍微的按按。

  這個期間掌耬的人不但要有節奏地搖晃耬,使種子均勻的落下去。

  還要時刻觀察種子的流速以及耬倉口是否暢通,因種子裡有雜質難免會堵住耬倉口。

  只有掌耬的人搖的好,地裡的苗才能出的均勻,往後農民就能節省很多的時間和力氣。

  當然拉耬最好的使喚對象還是老牛,它步子穩定、不還不馳,非常適合這份工作。

  可惜牛這種大牲口很珍貴,有的村子甚至一頭都沒有,或者有牛但是忙不過來的時候。

  於是拉耬就變成了人,這個居中駕轅的領頭人,被人稱為領耬人也非常重要,他不但要有力氣還要步履勻稱、走直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耬壟的筆直和壟距的均勻。

  但是搖耬這種東西現在都是木製的很笨、很重,一個人根本拉不動耬,這時候兩邊套上繩子最少要也有兩個人幫忙拉,有開玩笑的說兩側拉耬的人就是拉幫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