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欲乘風歸 作品

第七十章最難的是自己打倒自己

    只要在范仲淹的心中種下種子,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他推行的慶曆新政是不錯,其中保羅了吏治改革,恩蔭改革,貢舉改革,富國強兵等諸多政策,可對大宋的稅法幾乎毫無改變。

    這就是最不合理的地方,只有讓百姓的生活好了,國家才會穩定,事實上廢除雜稅所帶來的回報甚至更多。

    但這些他們都看不見,葉安覺得自己依靠范仲淹改革稅法的想法有些不著邊際,因為這麼多天相處下來,無論是范仲淹還是吳遵路,甚至是應天府的吳育都看到了苛捐雜稅對百姓的壓榨,但卻沒有發現其中的經濟規律。

    在他們看來廢除雜稅就意味著朝廷的收入減少,意味著可用的國帑減少,而從未想過再製定一個合理的稅法來彌補這些,更沒有想過利用市場經濟進行調節,利用國家對市場進行干預。

    就像范仲淹的賑災大多是發放糧食,舍粥,置藥,修建草舍等手段,簡單粗暴的將百姓安置下來,而在葉安提出以工代賑之前極少有變化一樣。

    吳遵路為何成功的遏制通州的災情,走海運賣糧是一方面,更多的則是他想到了以工代賑,保住百姓飯碗的同時,也保住了通州的經濟生產。

    葉安在通州的公廨中伏案疾書,改革稅制的事還是自己來吧!范仲淹……不,甚至是大宋的朝臣當中能通曉經濟運行規律的也只是鳳毛麟角,讓他改革政治沒問題,讓他改革經濟那就是強人所難了。

    不過眼下唯一達成共識的好事不是沒有,范仲淹再一次拉著葉安與吳遵路聯名上疏,請求趙禎免除江淮今年的夏秋兩稅,同時免去各項雜稅。

    並且在奏疏中著重強調了這項舉措必須派人監督執行,以免政策無法順利傳達到地方百姓那裡,避免地方官員拒不執行。

    能想到這一點,已經說明範仲淹的思慮周密,他已經認識到政策在地方執行的重要性……可惜這些在葉安看來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