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TqcsLV 作品

第二十七章 武當山二

 武當古建可溯源至秦漢,許多隱士、道眾在此結茅為庵。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唐太宗敕建五龍祠;大曆年間(766—779年)建“太乙”、“延昌”等廟宇;乾寧三年(896年)又建“神威武公新廟”。宋真宗時升五龍祠為五龍觀;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創建紫霄宮。元代建成9宮8觀。

 明永樂年間,永樂皇帝遣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禮部尚書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璡等率軍民工匠三十多萬人,用十二年時間,在武當山長達160裡的建築線上建成9宮9觀等33處建築群。成化、嘉靖年間,又有所擴建和增建,使武當山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道場。據不完全統計,明代有各種建築五百多處,大小為楹二萬多間。

 武當道教宮觀建成之後,武當山由“高真道場”一躍而成為“朝廷家廟”。明朝歷代皇帝即位後,都要派欽差大臣到武當山致祭真武、修建齋醮;不僅如此,遇有御賜神像奉安、每年“恭遇萬壽千秋,並玄帝衝舉聖誕”,均有聖旨敕命修建醮事。

 整個建築群嚴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統一佈局,並採用皇家建築規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一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迴環畫鏡中”“仙山瓊閣”的意境,綿延140裡,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築群。大有玄妙超然、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堪稱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觀,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

 武當山古建築群是根據《真武經》中真武修真的神話來設計佈局,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題。在《真武經》中,真武的出生地為淨樂國,因此,在均州城外建有淨樂宮;五龍、紫霄、南巖為真武修煉之地;玉虛宮,因真武被封為“玉虛師相”而得名;真武曾領元和遷校府事而建元和觀;回龍觀、迴心庵、磨針井、太子坡、龍泉觀、上下十八盤、天津橋、九渡澗等無不與真武修真的神話有關,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使朝山香客一進入武當山,就沉浸在真武修真的神話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武當山古建築群的整體佈局以天柱峰金殿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為軸線向四周輻射。北至響水河旁石牌坊為80千米,南至鹽池河佑聖觀25千米,西至白浪黑龍廟50千米,東至界山寺35千米。採取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佈局,整個建築群規模宏大,主題突出,井然有序。武當山古建築群還體現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當山的自然原始風貌。工匠們按照明成祖朱棣“相其廣狹”、“定其規則”、“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的原則來設計佈局。營建武當山的材料不是就地取材,而是從陝西、四川等地採買。營建時,充分利用峰巒的高大雄偉和巖澗的奇峭幽邃,使每個建築單元都建造在峰、巒、巖、澗的合適位置上,其間距的疏密、規模的大小都佈置得恰到好處,使建築與周圍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達到時隱時現、若明若暗、混為一體的藝術效果。

 綜觀武當山古建築群,薈萃了中國古代優秀建築法式,集中體現了皇宮的宏偉壯麗,道教的神奇玄妙,園林的幽靜典雅,民間的淳樸節儉等多種特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傳統建築風格。明代張開東把武當山的建築稱為“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張金闕琳宮之勝,亦寰宇所無”。

 武當派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是“以武當山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視內丹修煉,擅長雷法及符籙,強調忠孝倫理、三教融合為主要特徵的”一個道教派別。武當派由張三丰於明代創立,其主要特點是:以崇拜“真武大帝”為主神;重習三豐武當內家拳技;主張三教合一,以“道”為三教共同之源;重內丹丹法,主張性命雙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