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TqcsLV 作品

第二十七章 武當山二

 武當武術與武當道教的淵源很深。武當道士在修煉學道時,常常伴以練習武功。宋代以前,武當道士中的武林高手不乏其人。元末明初,武當道士張三丰集武當拳技之大成,創立了武當內家拳,被尊為武當武術的開山祖師,為武當武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於武當武術受道教隱秘單傳的傳統影響,武當武術長期隱沒不彰。清代至民國,由於社會動盪和道教衰微,許多道人離山還俗,武當武術遂之流傳於民間。

 武當武術繼承古代武術攻防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易》中的八卦原理,佐以道教內丹功法的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和獨特的套路風格。其理論核心是陰陽消長,八卦演變,五行生剋。它以養練功,防身保健為宗旨,具有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後發制人,辨位於寸毫釐,制敵於擒撲封閉。

 武當武術包括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武當氣功、武當劍等拳法和器械術。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拳種,門派,如內家拳法、武當太乙五行拳、武當純陽拳、武當丹派劍術、趙堡太極拳、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功家南派等。

 道教音樂,武當道教音樂是中國道教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簡稱武當道樂。它承襲了遠古巫覡舞樂傳統,吸收了先秦時的民俗祭神音樂、宮廷音樂、民間音樂中的精華,根據道教特有的審美情趣,對之進行綜合與改造,形成了獨具神韻的道教音樂,有渲染法事情節,烘托宗教氣氛的作用,並貫穿各項法事活動始終。

 武當道教音樂形成較早。東漢時,道教的《太平經》認為音樂可以感天地、通神靈、安萬民。東晉時,《元始無量度人經》認為梵氣之離合而成音,這種自然之音便是大梵的隱語。這樣,道教音樂就成了天神的語言,賦予了它神聖性,南北朝時,北魏道士寇謙之改直誦為樂誦,把唸誦經文與音樂結合起來,相互陪襯、烘托,融為一體。南朝劉宋道士陸修靜,吸收儒家禮法,制訂齋醮儀式,逐步規範化。唐宋時,已初具規模。唐代時,宮廷音樂傳到武當山。五代武當著名道士陳摶熟讀經書,音樂修養很高。南宋時,武當道士孫寂然奉旨入宮設醮倡道。元代時,由於歷代皇帝推崇真武神,每年真武生日、天壽節以及皇帝生日,皇室都直接遣使到武當山建醮,使武當山道樂得到發展。

 huB省武當山,明代,是武當道樂發展最輝煌的時期。由於武當道教受到明成祖朱棣的推崇,大建武當,使武當山成為“皇室家廟”,朱棣還親自撰寫《大明御製玄教樂章》,供武當道士演唱,並從全國各地欽選四百多名高道分派到武當山各宮觀辦道;祭祀也按宮廷制度設置“樂舞生”(受過宮廷祭祀音樂訓練的御用演禮、誦經、奏樂的人);經常在武當山設壇建醮,少則三七天,長則四十九天,“在這類盛大的國家祀典中,道樂陣容龐大,不僅動用本山數百名道士,還行文全國各地徵調道士協助,並抽調宮廷雅樂隊來大壯聲威”,在武當山形成了“仙樂忽從天外傳”、“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景象。這樣,武當道樂不斷完善和成熟。

 踩著時空的音律,觀看滄海桑田,千年的武當山依舊神秘,依舊讓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