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 作品

第106章 論衡何必帳中藏

 大綦雖以太虛宗為國學,開了科舉先河,但其實儒學上重視的是卿子之學,卿子學於顏子,又以慎子太虛正法為宗旨,以慎子“齊萬物”為綱要,在其學生非子、揚子經營下,已經成為外儒內法的霸道。大綦也因霸道而稱雄於列國,不過名法之酷烈已經開始反噬大綦朝廷。自大綦開國以來,不過三代,帝嗣奪位之變何止五六次了。

 而大肇莫看太祖太宗皆是將門出身,但以崇文抑武為國策,三代帝王更以道門天尊下凡自居,清虛宗以《易經》為首要,肇儒也以至聖先師所注《易經》為五經之首,以陰陽化易數,以易數通人倫,與大綦名法“齊萬物”宗旨截然相反,主張心性即是道理,格物致知無窮。而清虛宗與儒學的融匯也是更為協調自然,比如宗放就是儒道兼修,併為世人稱道為術學,而新政中新舊儒道的碰撞也迸發出學術的爭鳴,其實莫看宣宗新政無疾而終,但是慈聖太后秉政以來,雖然稱得上政通人和,但是已經暮氣深厚,朝堂上仍有新舊之爭,而學術上皆倡言革新,只是革新的根本手段不同。

 較為持重的大理寺卿溱南(溱康城)荷氏出身的荷元皓以太極通書開元學,下自成蹊的有應天府漸成風氣的丹學,南山的理學、海西的道學;資政殿學士士悅昔日學生,有於西崑崙西京京兆開創以推陳出新、弘揚民本的氣學,有在南山醴海南京倡言德政革新的新學;子庚相公的學生也在東京京畿以中正事功為宗旨的公學。而承守真雖為四真之一,卻不以經義聞名,也不涉學問虛務,雖然在端睦城為官時,新學、道學、理學皆邀請他登壇講學,他卻從未涉足其間,這也是承守真能再重返朝堂的緣由之一。

 子庚相公所默許的公學已經以中正中庸標榜,若非如此政府執政的位子,恐怕早就做不下去了。

 但是,承守真身為龍圖閣學士,入朝執政只差臨門一腳了,學術上的造詣豈能無所成就?他雖秉持處政中和的道理,但是自然是希望朝廷能革除弊政,一力維新的,傾向上更接近新學,只是新學過於急進為他不喜。而這知縣所學更近公學,一番交談,到有了承守真將此人推薦給子庚相公的心思。

 至於蘆頌等人,承守真雖然剛剛接觸,但是對於宗放他是瞭解的。尤其是宗放的開宗大弟子萍庸,苽紹文已經是永州聞人,一篇《漁樵問對》名滿京門,名望於今人冠於其師宗放之上。

 萍庸按傳承乃是宗放的再傳弟子。時為宗放門下二弟子的藨秩以易為本經,文名達於京畿南北,萍庸求學拜見之,藨秩本是考較萍庸,未想一見如故,二人論易數見解,三日夜而不盡興。藨秩不敢以師居於其上,乃親自攜萍庸至云溪,推薦到宗放當面。宗放收萍庸於門牆,以其穎悟絕倫,清新儁逸,為同門稱道。宗放也常與人言,將來能開宗為顯學者,非萍庸莫屬,更激勵萍庸專心學問。

 其時,從文者莫不以科名為出路,或以儒入道,希冀走白雲先生及宗放的當年終南捷徑。宗放不虞世人有僥倖之念,嚴明門下弟子非科舉不得入仕,凡入道不可進京,以身作則,對於收授弟子也是小心謹慎,寧缺毋濫。眾弟子皆以學問精進為要務,以走科場正途為念。幾個弟子中,最年長的荊馥以狀元及第入仕,作為新帝登基首開恩科的頭名狀元,深受慈聖太后與官家賞識,現如今已是翰林學士掌起草制誥詔命,乃是皇帝身邊的顧問秘書,地位清要自不用說,也是子庚相公的重要擘力。排行三、四的藨秩、芒冀也相繼入仕,只有排行二、五的藜修、萍庸沉醉於學問,沉耽於道理,即便是出師之後也無投身宦海的念頭,不過此二人雖皆好易通數,性情卻大異。

 藜修性情孤傲清冷,性情剛烈耿介,喜好論斥時弊,憤世嫉俗。凡權貴欲與其結交,皆為其所輕,幸得宗放庇護,如今隱居西崑崙終南山東明峰,昔日宗放隱居處閒住講學,是真正一心歸隱經學了。

 而萍庸卻是個豪爽性子,且是個坐不住的人,一人一僕竟遊走天下,乃至四方,數年回還,宗放見而贊曰“道在是矣”。清虛道門廣來邀請,萍庸也不推辭,於宗門各宮觀壇場講經論道,名望為世人所知。之後卻辭了一眾道觀冀望其出家傳道的請求,只是繼續遊走。宗放所學在其繼承發揚下更為渾厚深重,故術學之學也逐漸達於天下。此人曠達性子也不置田產家宅,乃作一牛車為行居,號為“安樂窩”,於是,世人常見三四僮僕伴著此車行走永州城邑山水間。而因老母與宗放親眷同居住京兆,因而萍庸也嘗現身於此,京兆學風也因此日盛,連帶著本是京兆華胥的氣學也成了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