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一丁 作品

第235章 見說老龍高臥處

 諸人面面相覷,看來除了紫舒軏,即便是公良吉符也並非全面掌握了這些消息,更遑論楊永節了,而諸人又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公良吉符身上,這時候他已經是惟公之下第一人,大家如今都是一條船上的,當然都等著他定個調子。 

 “惟公,如今兩百日內便要將這些地方都經營起來著實不易,天中城方向成為北面要衝,這麼說來我們也該走上一趟!” 

 承守真點了點頭, 

 “這是應有之意,如今咱們丹南路已經是人手不足,各項都已是捉襟見肘,嘉言,還是這幾日拿個方略出來,” 

 又詢問道, 

 “壽、元、藺、萊、由幾位可都已經各安其位了?” 

 隨著都轉運使司已經正常運轉,又因為順昌城劃出了丹南管轄,如今反而更給了橫瑋等人全新整理的機會,看來惟公談及的調動之事,兩邊已經達成共識,如此以來等於雙方以丹水為界,須昌城、蓼陽縣、天中城、雷澤縣、奉符縣似乎都交給了都轉運司處置。 

 既然如此,都轉運使司的屬官大可以使用這些地方的官員,而壽、元、由便可正式去了都轉運司的差遣,這些人也可大用起來。 

 故而公良吉符的回答也頗為微妙, 

 “這幾位都已各司其政,只是元知縣也是刑名之上頗有造詣之人,如今提刑司組建伊始,是否請元知縣參詳一二。” 

 “也莫要讓元知縣反覆奔走,這一次便是參與進去,也該有始有終,既然元知縣與原提刑司的明檢法也是熟識了,便以應天府的名義將元知縣推薦過去!” 

 說到這裡惟公又轉換了話題, 

 “提起太丘縣,之前許了縣學與書院分立之事,如今朝廷已經許了士學士退養,某本以為以仁先生會閒居故里,卻不知這兩日書信過來,以仁先生終究是放不下應天書院與扞海堰,打算在武寧城閒住,如此酷暑,合該在這海濱調理。” 

 惟公這等人物豈能無緣無故說起這等故事,宗淑心裡也是仔細捋順這些話裡的細節。士學生的清名尤在承、橫之上,乃是與大綦秋延德合稱海內雙賢的名滿天下的名臣,一舉一動都是牽動了無數人的心思,尤其是慈聖太后對於這位故人可以說是又愛又恨了,因此即便是慶康新政之後,諸公遠謫,政敵們紛紛落井下石,倒是慈聖依舊保全了士悅等人的周全。 

 說起扞海堰可以稱之為士悅作為地方官的政績之一,且不同於許多官員那些華而不實的面子活兒,這扞海堰乃是士悅親力親為的利國利民之偉績,不僅造福當下更是遺澤後人。 

 彼時士悅才認武寧西溪鹽倉監,彼時武寧沿海內侵嚴重,出城數里便是海侵的灘塗泥澤,沿海數百里民不聊生,許多百姓只能不斷往內陸遷徙,又導致與內陸百姓爭地糾紛不斷,士悅不過是個監倉官員,卻不忍百姓流離失所,奏請路司以鹽倉貯鹽為本,將地方雜役與赴邊徭役轉為當地徵調用,發民夫兩萬眾,並放賑鹽兩千斛,啟動修築扞海堰工程,前後三年乃成,橫跨三城縣,綿延百餘里,不僅百姓的生活、耕種和產鹽均有了保障,還在扞患御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這扞海堰為當地百姓稱之為“士公堰”。 

 宗淑想到這裡,卻又聯繫到了清軍之事,正思索中又聽公良吉符說道, 

 “此乃咱們丹南路的幸事,只怕當地百姓與聞,該夾道相迎,扶額相慶。只是,士學士闔家人丁也是不少,更有許多幕友門生相隨,士學士歷來是清苦慣了,但咱們也該略作安排。” 

 宗淑聞言茅塞頓開,原來惟公這時要與橫公爭勝,看誰能盡善盡美的接手士學士的政治遺產了,士學士盛名如此,他那三位標秀也是人中龍鳳,更何況還有許多門生故吏不離不棄追隨身側,這些都是一時之選。 

 這些俊傑惟公豈能錯過! 

 怪不得先提到提刑司的事情,提刑司本來就是要遷到武寧城理事的,如今元況也算是第一個投靠惟公的本地官員,如今再推一把,元況必然會將武寧城安排的妥妥當當。 

 而惟公之所以安排元況專任提刑司,如此太丘縣的知縣就是出缺了,方才提起士學士牽掛天台書院與扞海堰,可見這太丘知縣惟公是打算薦舉士學士的故人了。 

 如今惟公也算是逐步在應天府更化昔日慶康新政的舉措了,比如這玄明書院,本來只是經撫司稱之為應天書院,如今經過大小黎先生的一番整頓,除了牌匾沒有換,便是市井走卒也都稱之為應天書院了! 

 宗淑微微掃了惟公一眼,惟公其實並無任何志得意滿的快意,反而更多了一絲肅正,只是這分肅正中卻似乎夾雜著些許疲憊,宗淑似乎從這神態中讀出了不一樣的意味,這也是因為他受了三師兄的點撥,也讓他醍醐灌頂的放寬了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