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瞳 作品

59.人貴有自知之明。 一更半

 這話一出,跟在帝王身側的李林甫和張九齡二位相公同時望過來。只不過,前者是警惕,後者則是意外。

 張九齡還沒想好怎麼引薦這個武官呢,就被賀知章搶了先。

 上首的帝王顯然早已不記得此人,疑問:“郭子儀?”

 賀知章躬身:“正是開元十四年武貢舉狀元郭子儀,此人出身太原郭氏,有勇有謀,可堪一用啊陛下。”

 李隆基瞄一眼身邊的兩位宰相,將他們的神色盡收眼底,笑得意味深長:“看來我大唐果真是人才濟濟啊。”

 前有李林甫舉薦牛仙客、安祿山等蕃將,後有張九齡推舉張九皋、王維等文人,如今就連辭官不幹的賀知章都插一腳。

 當真有趣。

 李隆基望著灞河思忖片刻,計較得失之後,給了答覆:“嶺南俚僚不好對付,郭子儀既然有些本事,就跟隨嶺南節度使一道南下吧。那廣州府長史……”

 帝王說到此處停頓,看向張九齡。

 “陛下,廣州長史尚且在任,未有錯漏,倒是桂州長史空缺出來了。”張九齡連忙補道。

 “那就命郭子儀前往桂州。正好,南詔近來生亂諸多,他若真有本事,在桂州也能照應一二。”

 如此安置,皆大歡喜,就連帝王自身也是洋洋自得——

 他厚待老臣至此,史官們怎麼也該記上一筆“賢明仁義之君”的美談了吧?

 為了博得美名,李隆基又額外增補了一句:“愛卿勞苦功高,是我大唐的功臣。此番歸鄉,即便已經辭官,也當享最高一級的驛館驛馬供給。此事可安置妥當?”

 緊隨帝王身側的高力士開腔:“回聖人,已經吩咐下去了。賀監回鄉這一路,都是僅次於三公的驛傳待遇。”

 一時間山呼海嘯,文武百官大讚陛下“情義深重,實乃仁君”。

 賀知章忽然有些恍惚。

 今日到底是為他餞行,還是為陛下添上一筆史書美名?

 ……

 從長安離去之後,賀監才察覺高力士口中的驛館待遇有多奢華。

 以他從前的地位,竟也對此聞所未聞。

 七娘跟著賀知章長了見識,不由有些擔憂:“阿翁,這樣朝廷府庫真的不會虧損嗎?”

 賀知章對驛傳經營倒是有些瞭解,索性講給七娘聽。

 “這也不是什麼秘密了。當今大唐驛館遍佈各道,驛馬全部是由朝廷供給,不同等級的驛館官給馬匹數量也不同,僅這一項就消耗巨大。再加上吃住修繕等,朝廷負擔不起這份花銷,就想出一個‘捉驛’的主意。”

 七娘疑惑:“捉驛?”

 賀知章點點頭:“捉驛也叫作捉奉,說白了,就是朝廷抓大頭供奉驛館。驛長多由州里富戶充任。”

 被捉驛之後,富戶們被朝廷忽悠著變成了官身,免除賦稅、徭役,還可以在經營好驛館的前提下,在驛道兩旁開食肆、客舍等生意。

 富戶們動了心,才有了今日遍佈大唐疆域的三十里一驛館。

 然而事實上,這些經營者大多都是虧本買賣。只有地處驛路要道,善於經營者才抓住機會賺到了銀子。

 賀知章顯然早就知曉這些,舉例道:“定州驛長何明遠執掌三處驛館,家財鉅萬,靠的就是這份生意頭腦。可見巨利當前,叫許多人都紅了眼,不知道自己有幾分能耐了。”

 桌上供著一份浙東新到的草蝦。

 賀知章便指著鮮蝦又說:“單論這桌上的海味,從浙東明州(浙江寧波)到長安,得有四千里路,給聖上供給新鮮海味一年就得用去力夫九千六百餘人。途中花費,可都是驛館準備銀錢吃食的。”

 無法蓋過這份開支,便一定是虧本。

 七娘認認真真聽賀阿翁說完,點頭贊同:“人貴有自知之明。他們只圖巨利,眼裡沒有開支,被坑也不算冤。”

 然後話鋒一轉:“我就不一樣了,對自己幾斤幾兩十分清楚。賀阿翁,做驛長有什麼要求?我也想去!”

 賀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