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練琴佐老師 作品

第四章 波萊羅

陳秋現在所做的,便是分析樂譜。

確定每一分每一秒自己應該聽到的內容是什麼。

整體的音響效果應該表達出什麼樣的感覺。

儘可能讓自己在舞臺上的時候,不需要樂譜也能大概知道音樂本身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這個就需要用腦子去思考分析了。

還好,陳秋的腦袋非常好使。

之前在柏林愛樂二團當指揮助理,副指揮的時候,這些事情他經常做。

當時因為耳朵屬於中等偏下的狀態,他即便很多分析都做完了,在演出的時候也聽不出特別多的小錯誤,細節方面做的特別差,所以二團主指揮都換了三四茬了,他都沒有辦法從指揮助理升到指揮。

但是現在……

陳秋聽著耳邊音樂聲,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這個音樂的感覺?

這個細節的力量?

如果自己當初也能有這個耳朵,自己就不會在二團的指揮助理上蹉跎那麼久了。

果然,想成為頂級指揮並不僅僅只有基本功以及刻苦就可以的。

天賦也是同樣重要。

陳秋搖了搖頭,將自己心中所有的雜念全部刨除到了一邊,將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自己接下來所要準備的作品之上。

三個作品,他最終決定了自己應該選的作品。

《波萊羅舞曲》,是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於1928年創作的管絃樂作品,題獻給舞蹈演員伊達·魯賓斯坦,並於同年在巴黎歌劇院首演。

“波萊羅”原指一種西班牙民間舞形式,拉威爾創作的《波萊羅舞曲》沒有將已有的民間舞曲音調再“加工”,而是依照其個人的理解,重新加以創作。

該曲採用了擴大的三管編制管絃樂隊,其獨具特色的音色對比與統一處理,讓這一首作品成為全球很多樂團的試金石之一。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這一首作品考驗的方向在於指揮對於樂團整體情緒的把控。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這一首作品考驗的方向在於指揮對於樂器之間交響和聲的把控。